惊艳的味道,需要自己寻找(1)

吃是所有生物最本能的需求,人类在满足基本需要以后把"吃"变成了"饮食文化"。尤其是在已经没有温饱之忧的今天,人们对于吃的追求似乎成了对于品位的追求,所以不管是否真正懂得"吃"的人都愿意自我标榜为"吃货",花大价钱在餐馆点餐最重要的意义就是拍张照片发社交网络。一直都觉得"吃货"并不是一个特别好听的词,多少有点儿"饭×"的意思。不过关于吃这种事,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觉得能吃很重要,有人很会吃但是不能吃,有人为了吃毫不择食、偏爱濒危物种或者重口味,有人为了保持身材可以忍住一口都不吃。所以最好就是各自择其所好,谁也别觉得自己的舌头更重要。

我觉得人应该对食物充满虔诚的感恩,毕竟大自然所创造的万千物种只要能吃都无法逃脱人类的口舌。吃东西只要符合自己的口味就好,别人喜爱的不一定适合自己,自己喜欢的旁人看起来也许会很奇怪。当然,吃东西是要有底线的,不要因为猎奇或者证明自己是勇敢的食客什么都吃,至少应该珍惜和保留经过上万年才进化出的人性。

关乎"吃"的好坏有两点最重要,客观上的新鲜和主观上的心境。敏觉的味蕾会发现再简单常见的食物,只要它足够新鲜就是美味,而愉快的心境会让再普通不过的家常便饭成为美味佳肴。除此之外当然也有其他因素,但是这些因素也不过是锦上添花。五官感觉中味觉是最不会骗人的,而且它能保留最长时间的清晰记忆,这就是为什么人们总会因为故乡的味道而产生浓厚的思念,也最擅长用故乡的味道来一解乡愁。

在过去,世界处于相互隔离孤立的状态,不同地区的人对食物的烹饪方式不需要交流也能做出异曲同工的感觉,大概人类之间只有对食物的态度是不矛盾的。后来航海技术的发展让国家和地区之间开始了物种的大交换,饮食的种类丰富了,也让不同的饮食方式互相融合发展,在传统的基础上又产生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在路上尝试不同的味道是旅途中最有意思的体验之一,在截然不同的味觉感受之中,又能找到似曾相识的味道。路上的一切都是陌生的,尝试就是主题,如果尝试到的是自己喜欢的就可以欣然接受,如果自己不喜欢大方拒绝也没什么不妥。既然是期待惊喜,就不需要循规蹈矩照着旅行书的介绍或者谁的指引,味道的体验过程越轻松随意越好。放下对米其林餐厅创意菜的迷信,走进当地居民经常光顾的平价店铺,最朴实的味道才能做到别有洞天。这样的感触是一路实践才得到的,因为跟随过别人的脚步,也有自己偶然遇见的惊艳味道,方知权威让人失望的概率更大。

人们特别喜欢总结"几大"或者"之最"来给一些事物排名,比如"八大奇迹""四大发明""最高山峰"等等,关于"吃"这种全球性的话题自然是逃不了总结,只是无法达到完全一致的认可。中、法、意基本上无可争议占据美味排行的三甲地位,但四大世界菜系的另一个空缺还是被争抢不止。有人说是日本,有人偏爱西班牙、泰国,甚至还有英国、韩国这种极不靠谱的建议。如果能从地域同一和原创性来讲,中国和意大利算得上比肩双雄,是真正以味道决胜;法式大餐极为讲究礼仪和餐酒的搭配,源于宫廷贵族的繁复细致,重点不在食物而在形式上,可谓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大餐之意不在味;关于日本料理,一定要秀色可餐,所以食物的摆盘和颜色搭配极为漂亮,把料理称作艺术也未尝不可。但是"拿来主义"的精神让日本料理很不纯粹,除了寿司、刺身和一些本土的农家菜,并不能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日本民众喜爱的日式咖喱也是从英国海军那里传来的,英国海军拿的还是印度香料,日式拉面来自中国。再说到西班牙,历史因素使西班牙的食物口味和做法都比较丰富,加上半包围的海岸线,使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而且容易被大多数人接受,如果非要选出第四,西班牙菜最有可能获胜。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