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让我为您讲述一段我亲身经历的故事。
二十六岁时,我参加过“世界上最好的工作——大堡礁岛屿看护员”全球竞选。在大堡礁上,我觉得三十岁之前应该做一些让自己感到骄傲的事,于是辞去工作,开始了一趟采访梦想的环球旅行。那时候,我被梦想的光辉照得满面发光,感到人生已经走在一条通达的路上。在《出发,和每个人谈一次梦想》这本书里,我热情洋溢地分享了我为实现梦想所付出的努力,并坚定地相信,去做,就已在实现梦想的路上。
两年后,我用横跨欧洲和美洲的旅行采访给自己送上了二十八岁的生日礼物。但也在那时,我开始意识到,其实我已经实现过很多梦想,但似乎再多梦想都无法让我的内心获得长久的平静和喜乐。一个人幸不幸福,原来和是否实现梦想没什么关系。而我真正追求的,其实不是梦想,而是幸福地度过一生。
接下来的一年里,我试图在第二本书中阐述这段旅行感悟,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写作瓶颈。而这时,生活在德国的女友吉娜邀我和她一起去印度旅行。回来后,我感到必须为印度之行写点什么。
这本书,用一年写完,又用了近两年时间分四次修改、雕琢,最终成形。在这过程中,我破天荒的没有焦虑,也没有急于求成,顺从着命运的安排。就像一块草木染面料需要经历日晒、风吹、时间洗礼后才能显现出它真正的色泽一样,我知道这本书,一直在耐心地等待它的作者冷却、沉淀、深入、成长,等着她慢慢去领悟、品味和吸收那些看上去简单的故事中所饱含的深意和养分。
在这三年中,我一面写作,一面在每天雷打不动的瑜伽冥想中渐渐深入自己的内在,才看清个性中的那些“骄傲”、“特立独行”、莫名的“孤独感”和“挫败感”来自哪里,才明白为何再多外在的梦想都无法填补一个人内在的不满足感,才知道当年这趟旅行是如何在一点点地帮助我去除内在的无明,并让我最终认出真正的自己。于是在这缓慢的时间河流中,我逐渐理解了这些年所有看似无关的经历之间的必然联系,并开始感受到其背后所饱含的上天无限的关注和爱。
瑜伽,源自梵语,意为连接。它阐释了每个个体与宇宙万物之间那层永恒的联系。在印度经典《奥义书》中,它道出人生的最高目的是“梵我合一”,即与宇宙大我相连。我和吉娜的这段印度之旅没有打倒立,没有苦修,也没有到访瑞诗凯诗,但我却感到这是一趟完美的瑜伽之旅,因为我们从头到尾所经历的一切其实就是在体验瑜伽本身。我渐渐体会到,只有当我这滴水把自己完全地融入大我的海洋中时,才会懂得,原来,我从没孤单过;原来,我是如此深刻地被爱着。
我开玩笑说,这本书其实是余莹“寻梦三部曲”的第三部,因为在这里,我找到了答案——什么是幸福感,我该如何获得幸福。我爸爸曾笑话我为那些无用的事花费了太多光阴,而我以为,恰是这些“无用”的事,才是这个生命里最重要的事呢。
在故事开始前,请允许我向那些为了这本书的出版贡献了智慧、才能、耐心与爱的人表达一份发自肺腑的谢意:
感谢爸爸妈妈给了我最初的爱的体验,谢谢你们给我的安全感,以及去寻找真我的勇气;
感谢出版人张国辰、产品经理若杨、设计师韩曦,以及联合天际各位付出的才华与劳动;
感谢黄剑峰、章海华、史华振、吴晏、蒋聪慧、蒋春燕、周琦几位朋友的信任和耐心等待;
感谢小伙伴酱油骨头、杨恬歆、李小伟对我无条件的帮助;
感谢简先生、颠儿姐、峰哥,以及家人、闺密、好友们永远的支持和陪伴;
吉娜,没有你,就没有这本书。
还有故事中所有提到和没有提到的人们,谢谢你们的爱。
最后,我想以印度哥哥硕教给我的一句话作为此书的开场。
我曾向哥哥请教该如何向神祷告,他说,其实你什么也不用说,只需感谢神,感谢他给了你一颗能够感受爱的心。
余莹
2015年9月8日 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