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欧克莱尔市以后的20多天里,我们真算得上行色匆匆了:乘飞机从双子城直抵加利福尼亚州首府萨克在拉门托,未等调整三小时时差,立即冒着酷暑去采访州教育局局长。在萨克拉门托5天,采访了14个“单位”,30多个人。接着,又驱车南下,从斯坦福大学到旧金山,从蒙特雷到圣西蒙,沿加利福尼亚西部且行且宿,每到一处都是上午、下午、晚上排得满满的采访活动。男领队雷严肃、认真、一丝不苟,他怀着善良热情的愿望,想让我们把西海岸的原子能研究所、高等学府、艾滋病研治中心、同性恋社区等形形色色的事物看个遍。而谁要想稍事休息或自行其是,是万万不允许的。
8月3日,我们终于到了南加利福尼亚名城洛杉矶,下榻在一家很豪华的旅馆里。按日程表安排,我们将在这座大城市停留7天。我立即告诉女领队考妮,我愿把时间尽量用在采访《洛杉矶时报》上。
记者团的其他记者本来不像我,对美国的一般报纸,对办报的每一个细节,那么充满兴趣。西方社会毕竟是互相影响的整体,相似之处很多;同行的记者们毕竟也不打算去写关于美国报纸的文字。可这一回,澳大利亚记者马克和埃及记者穆罕默德造访《洛杉矶时报》的劲头却和我一样大。
我当然明白其中原因。因为《洛杉矶时报》当时已是发行量居美国都市报纸第二位的世界著名大报。它是西海岸影响最大的报纸,还曾与《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一起被称为全美三大“最佳报纸”。
《洛杉矶时报》的社徽,是一只怒视蓝天的老鹰。
“鹰巢”
那天上午9时30分从我们下榻的圣莫尼卡地区前往时报—镜报广场,汽车走了40分钟才到。考妮长舒一口气,说道:“还好,今天上午没堵车。”
洛杉矶的确太大又太散了。这座美国第三大城市的人口虽然只是纽约的1/2,面积却比后者大3/5。而它的整个布局又极为奇特,由若干个相距甚远的繁华小城组成,彼此再由高速公路连接成一气,甚至没有真正意义的市中心。
如果一定要找市中心,《洛杉矶时报》一带就算是了。因为那正是洛杉矶最早发展起来的地区。
在那里,从春街的停车场回首望去,正可以看到古老而壮观的时报大厦。大厦是灰白色的,主楼5层,附楼9层,连接一幢9层高的后楼。主楼侧面刻着“洛杉矶时报”几个大字。从正面走向大厦,觉得整幢楼房上窄下宽的轮廓肃穆而庄重,有一种纪念碑式的风格。
在《洛杉矶时报》,首先接待我们的是公共关系女士南希·菲。她美丽而端庄,穿一套做工考究的裙服,让人感觉到大公司职业妇女的那种庄重。她一边领着我们参观报社,一边如数家珍般介绍起这家报纸来。
从南希口中我才知道,我们参观的这座大厦占地一个街区,包括了《洛杉矶时报》的编辑部和经营管理部门的印刷厂。此外,《洛杉矶时报》在洛杉矶城南部的奥林吉县还有一家占地30万平方英尺、拥有卫星通讯设备的印刷厂,并在洛杉矶城西北部的谷区有一家印刷厂。这三处印刷厂都对旅游者开放,每年来参观的达3万多人。
在我们离开洛杉矶不久,1987年10月,《洛杉矶时报》一座很大的印刷厂又破土动工了。这座印刷厂就建在《洛杉矶时报》总部附近的第八街,因为靠近著名的奥林匹克大道,被命名为奥林匹克印刷厂。厂房占地26英亩,投资2.3亿元,已于1990年建成并投入使用了。
事实上,《洛杉矶时报》不仅是美国最大的报纸之一,而且它所属的时报—镜报公司还是居美国第四位的大报团公司。这家公司从《洛杉矶时报》起家逐步发展,到1990年已成了拥有9家日报、5家电台电视台、1家电缆电视公司、14家杂志社和出版社的大托拉斯,其产业遍及纽约、芝加哥、华盛顿、达拉斯、圣路易斯等大城市,相当出色的《巴尔的摩太阳报》(The Baltimore Sun)和纽约长岛《新闻日报》也为该公司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