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时报》:公正和详尽的报道(6)

阿道夫·奥克斯1935年世后,其爱婿阿瑟·海斯·苏兹伯格接任了发行人。此时,《纽约时报》作为美国首屈一指的报纸的地位已经毫无争议了。度过经济大萧条以后,它的发行量在20世纪30年代末增至88万份。在整个40年代和50年代,《纽约时报》不仅仍是美国报界的佼佼者,而且已经成了世界上最有影响的报纸。它还深刻影响着新闻工作的性质和风气,使之摆脱了过去的党派色彩和狭隘的地方观念。应该说,美国一些著名大报,如《洛杉矶时报》、《华盛顿邮报》、《芝加哥论坛报》等始于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改革,都是与《纽约时报》的成功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

档案记录报上的“特别记录”

我是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念中学的,本来就很熟悉当时世界性的反对美国侵越战争的运动。这次在美国采访,与各种美国人交谈,看到美国人仍然在对越南战争进行反思,不少人反战情绪仍在激荡。我还在华盛顿采访过美国的越南战争退伍军人协会。那是一群至今仍抱着枪支睡觉的中年人,始终认为约翰逊政府决定从越南撤军是最大的失策,始终认为“美国是世界上最自由、最民主的国家,因此有责任去解救别国人民”。这一切,都使我很切实地体会到60年代的越南战争在怎样深刻地影响美国社会和美国人。我于是也就更知晓了《纽约时报》1971年发表关于越战的五角大楼文件的意义,并专门进行了采访研究和资料收集。这的确是当代美国新闻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之一了。

这一事件是怎么回事呢?

此事起于一个叫丹·埃尔斯伯格的人。他是哈佛大学毕业生,经济学博士,曾就职于美国国防部、国务院,后来在兰德公司从事研究。埃尔斯伯格早期是“鹰派”,曾坚定地相信美国在越南战争的合理性,并投入了这场战争。后来,他在越南跑遍了这个国家的几乎各个角落,结果越看越感到战争并非是过去想象中的“解放越南人民”,而是流血和暴行。于是,他成了反战的“鸽派”人物。

埃尔斯伯格1968年到兰德公司工作后,设法搞到了五角大楼文件。该报告是当时的美国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安排下一项对越南战争的深入研究,其内容系全面检讨美国在越南和印度支那的政策。研究始于1967年6月,用了一年半时间才完成,共47卷,250万字,涉及美国卷入印度支那战争20多年来的全部情况,收集了大量主事官员的笔记、会议记录、电话记录、备忘录等“个人文件”,从而反映了事关越战重大决策形成的细节。报告足以表明美国政府的错误、愚蠢和虚伪。文件标明“绝密”字样。

1971年,埃尔斯伯格决定设法发表这些文件,他找到了《纽约时报》记者尼尔·希恩。希恩也是对越战持悲观态度的人。他当过合众社和《纽约时报》驻越记者,期间写了不少战况报道,使美国政府官员们大为光火。1971年3月,他又在《纽约时报》书评刊以整版的篇幅发表书评,系统介绍33本反映美军在越南战争中罪行的书籍。

希思得到五角大楼文件当然如获至宝。于是,一个以他为主的《纽约时报》特别小组在华盛顿集中研究了这些文件,《纽约时报》老板也专门征求了该报律师的意见。最后,报社决定从1971年6月13日起,系统披露这一绝密文件。

《纽约时报》知道刊登这一文件事关重大,所以选择在星期六做首次报道。文件在头版发表时使用了较小字号的标题,题为:《越南战争档案:五角大楼研究跨越30余载,追溯美国参战动机》。因此,此事最初两天进行得很顺利。

然而,6月15日,纽约联邦南区法院根据政府要求颁布临时限制令,禁止《纽约时报》继续发表五角大楼秘密文件。

后来埃尔斯伯格又找到了《华盛顿邮报》,要求他们继续刊登。《华盛顿邮报》于6月18日周五发表此报告。此后,《波士顿环球报》也发表了部分报告。两家报纸很快遭到当地法院的禁令。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