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驻外记者侧影(7)

在海外常驻,使记者们在经济上的适应性也差了。因为复杂的纳税规则,驻外记者的实际收入比一般人要高得多。加上他们在国外的住房、子女大学前的教育费用以及回国休假都由报社负担,出差旅行也是公费,所以可以存很多钱。

回国以后,他们的生活水平急剧下降,特别是在通货膨胀的时候,买一幢房子就耗资甚巨。记者们开始比较了:在国外常驻20年,房子住得再好,也不是你的产业,留下的只有美好的回忆。可这些年来,多数人都有了自己的一幢很值钱的房子。

诚然,编辑们主张记者回国轮换,还有工作上的考虑。不少编辑对我们谈到,记者驻外时间太长,会变得孤独,与报纸隔离得太远,与读者隔离得太远。

虽然多数驻外记者每年都回国度假,但编辑们犹嫌不足。

《费城问询报》就做了一个极严格的规定:常驻海外两至三年后,必须回国工作一段时间。不主张“明星制”的总编辑罗伯特向我们解释说,他们这样做除了考虑驻外记者的心理状态,也觉得只有少数人轮番驻外,而多数人毫无机会是不公平的。

我们在采访中注意到,在美国报界,有些驻外记者能适应编辑的要求,在国内一样干得出色。还有些记者本来就不在乎国内外,只要能有重要岗位,就欣然前往。但不少人在国外驻惯了就不想回来。例如《费城问询报》一名记者就在报社要求其回国时另占高枝,到其他报当驻外记者去了。至于驻哪个国家,他们似乎不大计较。习惯驻外的人除了对异国文化的兴趣,还特别满意于独当一面、不受编辑直接指挥、不用天天去办公室的自由工作性质。

当然无论如何,长期当驻外记者的资历在美国报界是很受尊敬的。许多大报,特别是《纽约时报》的高层编辑,也往往从驻外记者中选拔。这就是问题的另一方面了。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