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嘟》 北京的庙会(2)

大众庙会有文化

报国寺今天就是一个收藏品市场,我前些年还去逛过,也买过东西。地摊上买东西,跟商店是不一样的。人进商店脸皮薄,不好意思乱砍价,这东西人家开一个价,你还价也是有幅度的。但是去庙会集市上,尤其去报国寺,还价都是拦腰一刀,都算你是财主了,说你真有钱,上去就只给了拦腰一刀。不应当,该是在脚面上一刀,挨着鞋底砍价。人家说这东西要多少钱呢?要一千块。说那我给你三十行不行?那人说你能不能加点,说加五块,得,三十五就是你的了。备不住就有这事。所以那时候我就去逛报国寺。报国寺更多的东西是一种民俗的东西,比如一根烟袋啊,比如荷包啊,比如墨盒啊,都是一些鸡零狗碎的东西。今天你转过头再去想,很多鸡零狗碎的东西,如果你能把它收藏成系列,也非常有价值。比如墨盒,我喜欢古董时,北京到处都是。

过去你在庙会上,比如在报国寺那集市上,经常能看到一些铜墨盒。铜墨盒两人刻得好,一个叫陈寅生,一个叫姚茫父。过去我看到这都不当事儿,只是觉得,哎哟,这人刻得真好。你知道在铜上用刀刻出画,刻出书法,写的那蝇头小字,那不仅是腕力,那是一种功夫。今天如果说你收藏几十个民国时期的这种刻铜的铜盒,铜墨盒,那就是一个很大的成就。你再把这些人的画片,这个文字和这些刻铜的艺人都研究透了,出一本书,那是很有意思的一本书。当时就没有顾及,也不觉得那是个事儿。墨盒这东西跟过去有一个极大的变化,是什么呢?它可以续墨。古人写字很麻烦,提前研磨,得研一个钟头,把这墨研出来写字,写字写到半截,如果吃个饭或打个盹,回来这墨就干了。清末到民国初年的时候,有人发明了铜墨盒,那铜墨盒都严丝合缝啊,里头有丝绵,把研好的墨倒进去以后呢,不用的时候盖严了,什么时候打开都可以用。

小时候描红还用过这墨盒,所以墨盒也是那一个时期的文化。我仔细想一想,铜墨盒尤其是那白铜墨盒的存在,上下都不足一百年,它第一个出现到最终消亡,都不到一百年。一百年的历史在文明史上,是很短暂的一个瞬间,如果这个瞬间存在的一件东西你对它有所研究,你知道它那时候对文化的一个贡献,那就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