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外星人》(1982年)(3)

-在哥哥迈克尔(罗伯特·麦克纳夫顿)和朋友们的护送下,艾略特从政府特工那里偷偷救出了E.T.,一行人被发现其行踪的特工们穷追不舍。

-制作艾略特和E.T.两人在月亮前的剪影。

美国科学家对E.T.的健康造成的威胁经过精心编排着实非常吓人,巧妙地塑造出了无辜者的强大对手;母亲的一无所知和善良天性被处理得很微妙;艾略特的伙伴们对E.T.的理解从广义上讲是后知后觉的,但最终为之热血沸腾。

在我看来,小英雄们从压迫者手下逃脱,把E.T.塞进艾略特的自行车篮筐,沿着大街狂踩自行车的脚踏板,然后腾空而起,飞向与E.T.家乡星球来的营救者会合的地点—这是名垂影视最独特的画面之一,而斯皮尔伯格为此高度评价了约翰·威廉姆斯创作的配乐。“我能让那些自行车飞起来,我们能做到。但是约翰以音乐的方式对我的电影进行了再创作—约翰·威廉姆斯让它们真正升空了,因为观众在他的小提琴声中飞离了地面,进而乘着弦乐飞过月亮、太阳,然后在圆号声中着陆。我认为《E.T.外星人》的最后15分钟接近一部歌剧,这要感谢约翰·威廉姆斯对电影做出的贡献。”

-这一刻小提琴奏出约翰·威廉姆斯那令人难忘的主题音乐,让他们腾空而起。

所以我们腾空翱翔—这种观影体验可能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既振奋人心又诙谐有趣。但是,即便这个桥段让我们兴奋得全身发抖,我们的喉咙里还是有一丝异样的瘙痒感—我们希望E.T.能够实现他的愿望最终返回家乡,但又实在舍不得让他离开,而斯皮尔伯格亦是如此。在拍摄最后的告别片段时,他动过修改影片结局、让E.T.留在地球上的念头—这个小家伙可能被带到赖特·帕特森空军基地,从而接受进一步调查、经历更多的冒险。但是不行,他已经下定了决心—那样的结局是属于其他影片的。

斯皮尔伯格在与E.T.告别时非常诚实,离别时种种难以名状的情感被完整地演绎了出来,虽然采用了轻描淡写的手法。我们可以充分体会到,艾略特在这个片段中开始长大成人,开始承受成人世界的模糊不清—偶尔有欣喜,但更多地弥漫着令人无法抗拒的悲伤。这段独一无二的冒险经历足以作为他的精神支柱、支撑他度过前方漫长的一生吗(如果这是“真实发生”的事情,他现在也只有40岁左右)?或者,他后来的生活会不会像残羹剩饭般索然无味?我们必须相信这个好孩子会客观地看待一切,正如斯皮尔伯格一样—不否认过去的成功,但永远向前看。

-导演也情不自禁地想要过一把艾略特的瘾,但只能忍住诱惑,这就是现实。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