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初期,在梁思成的主持下,林徽因作为主要设计人员,代表清华大学参与了国徽的设计。1950年召开讨论国徽方案的全国政协大会,林徽因作为设计小组的代表列席参加。当在毛主席的提议下正式通过他们设计的国徽图案时,林徽因激动得落了泪。
但真正让林徽因痛哭泪尽的,是北京古建筑的相继陨灭。继金水桥前三座门、正阳门牌楼、东四牌楼、西四牌楼、北海金鳌玉蝀桥等相继被拆除,推土机又对准了古城墙。林徽因急得寝食难安,她到处大声疾呼,苦苦哀求,甚至声泪俱下,希望能刀下留城。但得到的答复是:城墙是“套在社会主义首都脖子上的”一条“锁链”,一定要推倒。于是林徽因和梁思成又提出了修建“城上公园”的方案,建议在宽阔的城墙上面种植花草,搭凉棚,置长椅,利用城门楼开办阅览室、展览厅,为市民留下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休闲场所。但所有这一切,都被否决了。林徽因,欲哭无泪。
1955年,她走了。我很庆幸她没有经历此后的反右和“文化大革命”。不然,刚烈的她,心灵不知会遭受怎样的创伤。
作为一个聪明美丽的女子,她的感情生活必定绚丽多彩。林徽因14岁时初见梁思成。当时梁思成17岁,正在清华学堂读书。那一天,他忐忑地坐在林家的客厅里,当林徽因走进来时,他忽地眼前一亮,他看到了一位亭亭玉立却稚气未脱的小姑娘。她梳着两条及肩的小辫子,穿着及膝短裙,那满身的灵秀之气和神采,使他倾倒。最令他心动的是,这个小姑娘起身告辞时,轻快地将裙子一甩,便飘然转身而去。这是一幅多么美的图画!
林徽因与梁思成的交往,是梁启超与林长民友谊的继续,但两位老人并没有给年轻人限定什么,而是希望他们自己做出选择。
林徽因16岁时随父亲去欧洲考察,在伦敦遇到了大她8岁的翩翩诗人徐志摩的猛烈追求。面对徐志摩,冰雪聪明的林徽因不可能不动心,不动情,不产生爱恋。16岁少女的爱恋,就是最美的诗。但林徽因又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熏陶下长大的女孩,尽管受到欧洲文化的影响,但她在骨子里依然是十分传统的。所以,她不可能对一个已婚男子做出任何承诺。
林徽因回国以后,最终选择了聪颖幽默的梁思成。他们的感情日益深厚,在梁启超的支持下,他们决定共同赴美学习建筑。在此期间,徐志摩不想放弃,他离了婚,又追到了北京。尽管林徽因对他依然信赖,依然对他怀着很深的感情,但她始终把这份情收束在知音、挚友的范围内,坚守着自己对梁思成的选择。
1924年,在他们赴美前夕,与徐志摩等人共同参与了接待印度诗人泰戈尔的工作,并留下了一张很有趣的照片:许多人,泰戈尔在中间,梁思成站在最左边,林徽因站在右边,徐志摩站在她的旁边。从中可以看到梁思成的真诚、豁达和对林徽因的信赖;林徽因的落落大方,并不避讳和徐志摩的接触;徐志摩的不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