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林徽因。因为她的绝世美丽,绝顶聪明,璀璨的才华,清纯、干净却无比绚丽的人生。
“天娇”这个词没有出处,但我想不出更好的话来形容她。我觉得,作为天之娇女,她确实得到了上天的宠爱,因为她是那样的出类拔萃,那样的美好。
她和民国期间的其他几位美女不同,她们好像只为爱情而生,一辈子弯弯曲曲、支离破碎的都是男女之情。但在林徽因的心中,有国家,有民族,有建筑,有家庭,有挚友。
林徽因1904年出生于杭州官宦世家,她的父亲林长民留学日本,曾任段祺瑞时期的司法总长。林徽因16岁随父亲去欧洲考察,受英国女友的影响,对蕴含着极深文化底蕴的建筑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回国后对正在清华读书的梁思成言及,经过反复探讨,两人决定一同赴美留学,学习建筑。此后,建筑就成为他们的生命,成为他们终生难舍的情结。
1928年,他们学成归国以后,立即投入了对中国古建筑的研究。从一开始,林徽因就是把对中国古建筑的研究,当做一种近乎神圣的事业来献身的。
在十余年的时间里,她和梁思成对山东、山西、河北、河南、浙江等地的190个县的2 738处古建筑进行了实地考察,经过认真的测量,对每处古建筑都画出了精美的测绘图。他们长年累月跋涉在荒郊野外,每一处古建筑的发现,都会给他们带来莫大的惊喜。许多照片,都留下了林徽因在古建筑的屋顶上,大梁上,钟楼上,砖塔上,认真测量的身影,让你很难想象这会是一个大都市深深庭院中穿着时髦旗袍的女子。
1937年林徽因和梁思成第四次赴陕西考察,他们徒步走在毛驴都不肯走的山路上,为的是寻访一处曾见诸敦煌壁画,却久已湮没无闻的唐代古庙佛光寺。当他们在五台山荒僻的豆村,在夕阳中,意外地发现了这座寺庙的时候,他们的兴奋激动真是难以形容。林徽因还在大殿的角落里,发现了出资建庙的施主“女弟子宁公遇”端庄美丽的塑像,她怀着崇敬的心情,感慨地说,恨不能也为自己塑一尊像,让“女弟子林徽因”能陪伴这位美丽的唐朝妇女,在肃穆中,再盘腿坐上一千年。可以想见,她对古建筑的感觉,已进入了怎样令人感动的化境!
林徽因对古建筑的研究充满灵感。在北京的时候,她很喜欢和朋友一起去郊游。但她郊游的乐趣不是游山玩水,而是寻访古建筑的遗迹,哪怕是断碑残亭,她也会从中发现美感,从而流连忘返。她曾说人们常用“诗意”、“画意”来形容美的东西,为什么不用“建筑意”来形容美的东西呢?她充满灵气地创造了“建筑意”这个词语,展现了她对建筑审美的陶醉。
抗日战争时期,林徽因肺病复发,她拖着病体和家人一起,辗转来到大西南,在昆明,在李庄,她病得不能起身,但即便在病床上,她依然坚持着古建筑的研究工作,和梁思成一起编写英汉对照的《图像中国建筑史》,以便向西方国家科学地介绍中国古代建筑的成就。她的儿子曾经问她:“如果日本人打过来了怎么办?”她静静地说:“中国念书人总还有一条后路嘛,我们家门口不就是扬子江吗?”幼小的儿子害怕地问:“那你就不管我啦?”病中的林徽因深情地握着儿子的小手,仿佛道歉似的小声说:“真要到了那一步,恐怕就顾不上你了。”这是她面对幼小儿子说的话,那凛然之气不能不令人震动。这就是林徽因的气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