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观念的力量

“兄弟,要相信观念能改变世界。”在一个潮湿、闷热的午夜,铁志对我说。

我忘记了在新生南路的烧烤排档上,我们到底喝了多少啤酒,拍打了对方多少次肩膀,不着边际地谈了多少话。我们都爱鲍勃?迪伦、《纽约书评》和长腿姑娘;我们都对20年代的巴黎、70年代的台湾、80年代的中国大陆充满了浪漫化的向往,认定只有在这些时代,思想与想象力才是时代中心,文字与观念才有震慑人心的魅力。

这是对现实的不满,当然也是我们受挫的虚荣心的表现,作家、知识分子欲再复往日的荣耀。我们都出生在70年代,尽管分别身处台北与北京,有着不同的制度与历史轨迹,却都感到整个时代精神的转变。在全球范围内,这都是一个物质战胜精神、群体压倒个人、快感凌驾于深思、整体破裂为碎片的时代。

而在我们各自生活的地区,这些气质也以不同的方式压抑在我们身上。于是,我们在分享共同的焦躁时,也羡慕对方。我总觉得,铁志和他的朋友们可以自由地表达与行动,免于不必要的恐惧与压力,而铁志则多少相信,大陆的青年一代因为面临如此巨大的挑战,而可能激发出新的创造力,比起琐碎化的台湾社会,大陆才是各种观念与行动的实验场,它更是全球瞩目的中心。

或许我们都是对的,或许我们原本就属于令人讨厌的那一类人,我们总对现实不满,在哪里都觉得不自在,需要批评、质疑些什么,渴望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熟悉的生活。很有可能,我们也都过分自我迷恋,夸张自己的感受。

在这本书里,铁志谈论了台湾的转型及世界的新变化。在其中,历史与新闻,情感与理智,结构与碎片,交织在一处。他的意图也很清晰:如何把台湾放到全球经验的框架中?台湾的转型过程对中国大陆的启示是什么?这其中洋溢着一个自由主义者的热望,唯有一个尊重个人自由与权利的体制、一个鼓舞理想与精神的社会,才是我们奋斗的目标。

铁志忧虑于这本书缺乏自己的声音,它淹没于公共的事件与知识中了。它也缺乏我们都渴望的系统性,毕竟这是一本基于专栏文章修订的作品。

但这一切忧虑都没什么,我们只要坚持写下去,能抵抗外界喧嚣的诱惑,坚信文字与观念能改变世界,终有一刻,我们能在内心的声音与公共叙述中找到一条中间道路。即使找不到又如何?这种焦灼、沮丧、偶尔兴奋难耐的寻找过程,才是人生最有意义的时刻。

许知远

上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