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文化评价奠定的行为基础

1 8 蔡邕评传 第三节 文化评价奠定的行为基础 蔡邕博学多才,是东汉末年很有影响的文化领袖,他对当世的一 些文化大事给予了评价,由于他的地位和影响,他的评价往往带有一 言九鼎的效果。虽然从当时的思潮来观察,他的有些评价很“另类”, 甚至在当世人的眼里可能无法理解,但是这却是代表着一种先进的文 化倾向,是与时代向前涌动的大潮相一致的。这些评价是蔡邕以独特 的儒道兼修思想为前提的新的尝试。 蔡邕是东汉有名的孝子。《后汉书》本传里记载他“:邕性笃孝, 母常滞病三年,邕自非寒暑节变,未尝解衿带,不寝寐者七旬。母卒, 庐于冢侧,动静以礼。有菟驯扰其室傍,又木生连理,远近奇之,多往 观焉。与叔父从弟同居,三世不分财,乡党高其义。”蔡邕不仅对母亲 守孝,而且对叔父长辈也是礼貌有加,在身遭冤狱之祸的时候,蔡邕也 还替叔叔求情 。 臣被蒙恩渥,数见访逮。言事者因此欲陷臣父(指蔡质)子, 破臣门户,非复发纠奸伏,补益国家者也。臣四十有六,孤特一 身,得托名忠臣,死有馀荣,恐陛下于此不复闻至言矣。臣之愚 冗,职当咎患,但前者所对,质不及闻,而衰老白首,横见引逮,随 臣摧没,并入坑坎,诚冤诚痛。① 蔡邕的孝行无疑是儒家仁义思想的表现。汉文帝时期,朝廷开设《孝 经》博士,从此汉代统治者奉《孝经》为儒家经典之一,连选官都把 “孝"当作考察的重要内容之一。正因为朝廷对孝的重视,许多人开始 沽名钓誉地假孝起来,以求富贵荣华。但是蔡邕尚孝却讲求发自内心 的真情流露,并非为了其他目的而表现孝义。在《车驾上原陵记》当 ①(南朝·宋)范哗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002 页。第一章 家学渊源与儒道思想兼修 19 中,蔡邕系统阐述了他反对虚假孝道的见解: 闻古不墓祭,朝廷有上陵之礼,殆为可损。今见其仪,察其本 意,乃知孝明皇帝至孝恻隐,不可易夺。 今者日月久远,后生非时,人但见其礼,不知其哀。以明帝圣 孝之心,亲服三年,久在园陵,初兴此仪,仰察几筵,下顾群臣,悲 切之心,必不可堪。 他在向皇上进言的《上封事陈政七要书》的第七事就批判了宣陵孝子的 假名称孝“:今虚伪小人,本非骨肉,既无幸私之恩,又无禄仕之实,侧隐 思慕,情何缘生?"可见,蔡邕对孝文化已经做了自己的评价,即孝行贵在 内心,一切为了孝所发生的行为都应该出以真心,形式是次要的。儒学 经生所倡导的守孝形式是迂腐守旧的,应该予以否定。孝是儒家文化的 产物,蔡邕把孝文化用道家重性情、贵真情的思想重新诠释,这是儒道两 家文化思想融合的产物,是蔡邕对汉末孝文化的一种新观点。 东汉末年,汉家天子的统治被外戚和宦官轮流把持,官场腐败黑 暗。尤其是桓帝的时候,宦官专政。经学学识已经不再是参政议政的 通行证。在太学里学习的太学生感到研习经学已经无法拯救朝廷国 家,于是他们放弃学习经学,三万多人开始了广泛结交活动,以此来发 泄对朝廷的不满。他们结交当世的名士,对时事评头论足,发展到后 期就形成了“党同伐异的清流,成了支持士大夫官僚对抗宦官的行 动”④。太学生结交活动的这股势力迅猛发展,规模和声势越来越大,于 是他们开始清评人物,对当世有影响的人物进行品评。“诸生三万余人, 郭林宗、贾伟节为其冠,并与李膺、陈蕃、王畅更相褒重。学中语日‘:天 下模楷李元礼,不畏强御陈仲举,天下俊秀王叔茂。’’②桓帝末年,太学 生的活动发展到了高潮,为了抵抗宦官干政,营救忠义之士,太学生先 后两次发动请愿活动。第一次为抵制宦官而被牵累的朱穆,第二次为 ①寇志凤《:蔡邕新论》《,社会科学辑刊》1995年第2期。 ②(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186页。2 0 蔡邕评传 得罪五侯的将才皇甫规。两次请愿都轰动全国,与宦官的对抗十分 激烈。 从太学生交游到上书请愿,这一路走来;蔡邕是给予关注的。他 曾作文评价: 君子以朋友讲习,而正人无有淫明……至于仲尼之正教,则 泛爱众而亲仁,故非善不喜,非仁不亲,交游以方,会友以文…… 与其不获已而矫时也,走将从夫“孤"焉。① 文章中,蔡邕极力肯定太学生反对宦官的做法,认为结交名士也是学 习的方式。蔡邕对他们的评价态度是鲜明的。《太平御览》云: 汝南陈仲举,体气高烈,有王臣之节。颍川李元礼,忠平正 直,有社稷之能。海内论二士,有议而未决。陈留蔡伯喈云“:仲 举强于犯上,元礼长于接下。犯上为难,接下为易。仲举为先,元 礼后矣。"天下于是为定。(卷四四七) 但是,如此轰动全国的文化大事,蔡邕却由始至终都没有参与其中。 他始终在自己的家乡“闲居玩古"。从情感上讲,蔡邕是站在太学生一 边的,但是蔡邕对太学生请愿这一类偏激的行为,却是并不赞同的。 这种评价看似矛盾,不过从蔡邕儒道兼修的思想前提考虑,这些评价 就是一种进步。作为儒家经生鸿儒,蔡邕和太学生们是一样的,他坚 决反对没有儒学修为的宦官干涉朝政大事。但是,当自身的安危受到 威胁的时候,他的反对则是以全身远害的道家哲学为前提的,这是在 认同老庄思想后,蔡邕对生命价值的思考。相反的,面对同样的状况, 清议的太学生则誓死保护他们所信奉的经典,为了自己的信念,打击 宦官,奋不顾身以求得刚烈的名节。太学生把外界政局的臧否与自己 的行为联系在一起,认为自己必须做到力挽狂澜,否则生命的意义就 不存在,做法有些恪守古板。所以,相比之下,蔡邕以个体生命为首要 考虑对象,作出超时代的独立判断,对清流人士们轻生尚气的激进行 动难以认同。这可以说是在一定程度上唤醒了个人意识,是一种人的 ①(清)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华书局,1 987年版,第875页。第一章 家学渊源与儒道思想兼修 2 1 自觉。从这个角度讲,蔡邕对清流的评价是汉末文化转型的一种 表现。 《后汉书·蔡邕列传》里记载: 初(灵)帝好学,自造《皇羲篇》五十章,因引诸生能为文赋 者。本颇以经学相招,后诸为尺牍及工书鸟篆者,皆加引召,遂至 数十人。侍中祭酒乐松、贾护,多引无行趣势之徒,并待制鸿都门 下,意陈方俗闾里小事,帝甚悦之,待以不次之位……光和元年, 遂置鸿都门学,画孔子及七十二弟子像。其诸生,皆敕州郡三公 举用辟召,或出为刺史、太守,入为尚书、侍中,乃有封侯赐爵者。 士君子 皆耻与为列焉。 鸿都门学里的门生与太学生研习经学不同,他们不读经典,擅长辞赋, 工于鸟篆。由于皇帝喜欢,这支庞大的队伍有千人之多。针对此事, 蔡邕曾上书皇帝“:夫书画辞赋,才之小者,匡国理政,未有其能。陛下 即位之初,先涉经术,听政余 日,观省篇章,聊以游意,当代博弈,非以 教化取士之本。"由此观之,蔡邕对辞赋文艺持的是否定的态度。 但是本传却记载蔡邕“好辞章数术,妙操音律”。同时东汉末期流 传至今的辞赋文章里,蔡邕的作品也算得上高产。《后汉书·文苑传》 记载“:高彪,字义方。吴郡无锡人也。……除郎中,校书东观,数奏 赋、颂、奇文,因事讽谏,灵帝异之。时京兆第五永为督军御史,使督幽 州,百官大会,祖饯于长乐观。议郎蔡邕等皆赋诗,彪乃独作箴日:‘文 武将坠,乃俾俊臣。……’邕等甚美其文,以为莫尚也。"一则高彪标新 立异,并没有附和皇帝和外调的官员;.- 多11高彪的文章一定写得非常 精美,否则蔡邕不会给予“甚美”的评价。 鸿都门人个个精通辞赋文章,却遭到蔡邕的抵制;高彪写作箴文, 蔡邕给出了很高的评价。同时,蔡邕自己的诗、赋、碑、诔、铭、赞、连 珠、箴、吊、论、议、章、表等各种文体也都有代表著作。这种对文艺的 不同评价态度又构成了蔡邕批评文化大事的矛盾。 汉朝选官一直是以经学取士,诗词歌赋一直都是士人私下取乐的 娱乐游戏。汉朝士人对文学艺术的态度可以从扬雄对汉赋的一句“壮2 2 蔡邕评传 夫不为”的评价里找到答案。所以蔡邕反对用文学艺术的“雕虫小 技"来谋得在朝廷的官职。“半部《论语》治天下”,儒家思想认为研习 经学才能为国家出力,才是建功立业的最佳途径,没有经学修养就不 能成就功名。蔡邕从小就开始学习儒家经典,也必然会坚持经学取士 的人世方法。所以他对鸿都门学的态度是非常抵制的。 然而,在另一个面,蔡邕对文学艺术本身却又是持积极肯定态度 的,并且自己积极进行创作。蔡邕在这一点上和汉代的士大夫们有着 明显的不同。概观整个汉代文学,蔡邕的创作从文体上看,是汉代文 人当中涉猎最全的;从文章的思想感情上看,蔡邕的文章更注重情感 的表达,而且文辞华丽优美。这一问题将在本书的其他章节里详细论 述。蔡邕在文学上始终保持一个作家应有的积极的创作态势,在文学 观上呈现一种进步的观念。同时,蔡邕对琴棋书画等许多艺术领域, 无所不通,无论其才性还是表征,都是当世上品。很多艺术门类都是 与文学艺术相通的,蔡邕文学创作的高水准和他在很多艺术门类上的 精湛技艺是一致的。这是对他文学艺术创作的一种支持,也是一种相 辅相成。他的女儿蔡文姬,在汉代末年男人一统天下的文学世界里, 一花独秀,而且同样是精通音乐、书法等艺术,看得出是深受其父影 响,深得家学浸染。蔡邕在流亡吴地的时候,他依然钟情于音乐,这种 胸怀不可不说是深悟老庄思想中的逍遥之妙。 综上所述,蔡邕对文学艺术的评价也是儒道思想兼修的产物。值 得注意的是,蔡邕在汉晋间文化转型过程中,一直是给予文化土壤以 新变。思想上的融合变化促使他个体意识的觉醒,这让蔡邕的价值 观、生活态度和对事件的评价方式都不同于以往和当时士人,由此也 开启了魏晋文化重情感表达的时代先声。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