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入学,先预交一千块钱做书本费,四年的一次性收了。海岛上炎热的9月初,迎面见一群学生抱书经过,书真不少,抱在胸前相当于五到六块红砖的高度。我问,是新生吧。多人同时点头。他们从6岁起就抱教科书,抱了12年,到了大学一下子又抱这么多。如果他们从不知道来自书的缤纷瑰丽,凭什么去无端地热爱书。书里有什么,知识、历史、真相、趣味、思索、胡思乱想,能换钱吗?不能。一言以蔽之,不能换钱有什么用。他们之前的求学经历一律以有用没用、能不能备考为标准,和这些没关系的书一律看作无用,除非那是一本答案,一本藏宝图。
3.传递
2011年交给他们传递的书有《老课本?新阅读》《民国老课本》、齐邦媛《巨流河》、杨显惠《夹边沟记事》、北岛等编的《七十年代》、梁鸿《中国在梁庄》、高尔泰《寻找家园》、十年砍柴《进城走了十八年》、刘香成《中国:1976—1983》、北岛《城门开》。
有几个细节要写下来:当我说到《巨流河》的时候,排名想看的学生太多,吴康从教室后排站起来说,他愿意个人买一本《巨流河》加入班上的传递。才大二的吴康平时沉静,看过他写的一些想法,大学里有这样一类男生,内心亢奋激昂。
杨晗还给我《中国在梁庄》,问她感觉,她说还行。我说我个人不喜欢这本书里的抒情部分。杨晗马上隔着两排桌子伸过手来:握手握手!表示意见相同的赞许。如果她来个NBA似的庆贺,非把我撞倒不可。
刚开学不久,没最后下决心把《夹边沟记事》交给他们传递,我说正犹豫有一本书是不是可以给你们看,反而招来兴致。我说这可不是一本轻松的书。杨晗举起手臂说:我是重口味!引得大家一片笑。过些天,再问杨晗,她说书传给陈小荣了,说完叹气。蒋茜在一旁说,她看了一段就不敢再看了,想起爸爸对她说的四川老家在20世纪60年代,家人吃观音土的事儿,实在受不了了。说这话的时候,眼泪就在她的大眼睛里涌着,我马上换了别的话题。
《夹边沟记事》整整传递了15个星期,最后一次课,他们把它还回来。重新回到我手上的是一本变得又旧又厚的书,四个边角都破了,都用透明胶带反复粘贴过,它饱经沧桑后回来了。记得2010年,董铮铮看过《夹边沟记事》当晚发来短信说,心里难受,正抱着腿发着抖坐着。董看的和这个厚重的粘贴本不是同一本,后者是我买的第五本,前四本都送了人,现在手边只剩厚重破旧的这一本。2012年4月见到杨显惠先生,他说送我一本,我赶紧说去网上买很方便,不用麻烦寄。有机会要把被90后们翻破的这本带给杨先生,请他签上名字。
郑纪鹏推荐给我《十四家:中国农民生存报告(2000—2010)》。董铮铮推荐给我吴念真的《这些人,那些事》。零散收到读书笔记,最多的是写《巨流河》,于是,建议中文系的最后一次课上,加一段对这本书的自由讨论。事先没落实谁会发言,只听蒋茜在下课路上讲过读后感,没想到讨论的时候连续六人一个紧接一个发言,没一个念稿子的,都是口头发言,滔滔不绝,下面同学有接话,有反驳,有人马上说不同意见。
寒假里,收到蒋茜发来的在四川老家的调查,她开始关心自家的历史渊源了。他们也在积淀他们自己的《巨流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