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14)

1916年3月22日,袁世凯在一片声讨中宣布撤销帝制,取消洪宪年号。早在因为揭露“筹安会”阴谋而遭到查禁的《时事新报》伊始,邵飘萍连续发表《芜湖袁世凯》等一百三十四篇时评,三十六篇社论。同时,他还以阿平的笔名为《申报》《时报》等发行一万份以上有影响力的报刊撰文,如《预吊登极》等评论,笔锋犀利,脍炙人口,“阿平”暴得大名。

1918年初秋,北京大学决定开设校役夜校。具有敏锐新闻嗅觉的邵飘萍,认定这是新鲜事物,接受了蔡元培的邀请,参加了下午校役夜校的开学典礼。也就是从那天起,邵飘萍被蔡元培聘为正在筹办的北大新闻学研究会导师,并兼职讲课。

邵飘萍,浙江东阳人,清末秀才,青年时曾刻意学习梁启超文章。辛亥革命后,抱着新闻救国理想,到杭州与友人创办《汉民日报》,因在报上发表抨击袁世凯而三次被抓入狱,1914年亡命日本求学。两年后归国,继续舆论救国之志,任《申报》《时事新报》《时报》主笔。他思维敏锐、词锋犀利,才情过人,富有爱国之心,很快成为报界闻人。1918年10月,他独自在京创办《京报》,自任社长。他以“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十字,勉励报社同人。李大钊先生曾在后来改成“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第一句被作为警句,写在《晨钟报》第六号社论前面的古钟图案上。“辣”“妙”一字之差,各得风流,“辣”用于新闻极贴切,“妙”之于文章也贴切。

邵飘萍的《京报》是北方进步舆论的真谛,文学革命、五四运动、“三一八惨案”等大事件,《京报》或大力推动,或无情抨击。邵飘萍支持冯玉祥的国民军倾向国民革命,欣然接受冯玉祥聘为高级顾问之职。《京报》大胆揭露张作霖的罪状,遭到奉系军阀的忌恨。张作霖进京后,杀邵飘萍,封《京报》,一代爱国新闻达人殉国。

邵飘萍得知蔡元培办北大工友夜校,认为此事极具新闻价值。他觉得在武夫当道,征伐不断的世道里,一介书生的蔡元培居然为平民办夜校,实在是北大乃至中国教育的奇迹,决定做一篇大文章。

下午一时整,汉花园里丁香开着团团紫色的花朵,淡淡的幽香弥漫在微风里。二百三十多位北大校役,深衣长衫,胸戴红花,排着整齐的长队,经过一簇簇丁香,走进文科第一大教堂。在那里,早有负责夜校的徐宝璜导师,以及来宾胡适、陈独秀、李大钊等各人,人人笑容可掬。

开学典礼由徐宝璜主持。先是蔡元培校长率众人向国旗三鞠躬,再是全体校役向蔡校长鞠躬,又向来宾和全体教师鞠躬。

然后,是活跃的学生领袖、夜校教师傅斯年、罗家伦、张国焘、康白情等,神采飞扬地报告课程安排。

蔡元培发表演说,博得师生热烈的掌声。

开学典礼甫一结束,邵飘萍即采访了蔡元培校长。

邵飘萍的洋洋洒洒的访谈录在发行一万三千多份的《申报》上发表后,广泛传播引起轰动,给死寂的教育界乃至全国带来一股新的气息。访谈录最精彩的部分,题为《蔡元培的大学理学》。“我很高兴北大能出现这种自由竞争的新局面”,“至于说《新青年》乱骂政客,那是因为政治实在太黑暗了。教育部想卷入政治,可政治总想控制教育,这就是民国以来的现实……”

如果说陈独秀、胡适等人办的《新青年》,掀起了新文化运动的狂飙而独领风骚的话,那么邵飘萍创办的《京报》,则开启了知识分子独立办报的道路,成为文人占领舆论阵地的楷模。

1919年“五四”前夕,《新青年》《每周评论》《晨报》《京报》《新潮》等进步报刊,大量介绍新文化、新思想,与旧文化、旧思想展开一轮轮论战。涌动着新思潮的同时,也是新文化运动内部群体分化、演变的前夜。中国的文化界、思想界的领袖们,开始根据各自选择的价值观,以及对中国社会革命的不同理解,即将分道扬镳,开启新的历史局面。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