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终古老泥蟠”:提携弟弟建立军功(1)

一、无微不至的指授

离开北京之后,经过几年寒窗苦读,曾国荃终于在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也就是二十四岁这一年,以府试案首(也就是在府试中考取第一)入湘乡县学,成为秀才。

咸丰二年(1852年),曾国藩因母亲去世回到老家,结束了十多年的京官生活。咸丰三年(1853年),他在长沙创立湘军,开始了自己的军事生涯。

曾国荃和其他几兄弟一起,到长沙帮过长兄一段时间忙,不过他并没有动过以军功博取出身的念头。在曾国藩的几个兄弟当中,曾国荃是想在科举道路上继续去的意志最坚定的一个。咸丰四年(1854年)他又回到家乡,一边设馆授徒,一边攻习举业。次年又考取了优贡生。

清代的科举制度并不如我们大多数人理解的那样简单,只有秀才、举人、进士三大步。在秀才和举人之间,还有很多特殊的名目。比如各省每三年可以从秀才当中选拔几名优秀者,称为“优贡生”,优贡生虽然离举人还有距离,但是已经有资格入国子监学习并授低级官职。所以这也算是一件不大不小的喜事。曾国藩在家书中说:“兹幸沅弟得进一阶,母亲必含笑于九京。”家里还为此专门举行了持匾仪式。

按清制规定,这种优贡生还要到北京去参加一次例行考试,才能获国家承认。咸丰六年(1856年),曾国荃兴致勃勃从家乡出发,赶赴北京。但是行至长沙,却发现进京道路已经被太平军阻断,不能成行,在长沙等了一段时间,道路仍然未通,只好捐报了一个同知衔(同知是知府的副职)了事。

这次道路受阻,让曾国荃意识到,如果太平天国迟迟不能平定,他可能很长时间内都无法按正常节奏继续走科举之路。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