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大将、上将、中将研究导弹

在会见彭德怀元帅之后,陈赓代表国防部在北京高干俱乐部宴请钱学森。

出席宴会的除了朱兆祥之外,还有两位钱学森不认识的穿军服的人。陈赓介绍说,一位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王震,另一位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装备计划部部长万毅。陈赓笑道,这两位都是对钱学森先生格外敬仰、对火箭和导弹特别感兴趣的人。

王震,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经历过二万五千里长征,指挥过数不清的战斗,但是给人们印象最为深刻的是领导359旅在延安南泥湾垦荒。

万毅,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当年是张学良东北军的中校团副,1938年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东北军中的中共特别党员。1941年被捕,1942年8月在蒋介石密令处决的前夕逃出,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将领。

中国人民解放军这样三位大将、上将、中将出席宴会,宴会又一次成了导弹研讨会。

陈赓大将说起了1954年9月随以彭德怀为首的中国军事代表团出访苏联的故事。

他们应苏联国防部长布尔加宁的邀请,参观原子弹爆炸实兵对抗军事演习。参观苏联核试验的中国军事代表团规格相当高,除了国防部长彭德怀,还有南京军事学院院长刘伯承,总参谋长粟裕,总参高级步校校长宋时轮,沈阳军区司令员邓华,空军司令员刘亚楼,装甲兵司令员许光达,总参作战部部长王尚荣和海军参谋长周希汉,还有陈赓,总共10人。

9月13日,中国军事代表团来到苏联核基地达托斯克,被安置在离核爆炸区不远的一个营地。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波兰、阿尔巴尼亚、匈牙利等几个“兄弟国家”的军事代表团也在那里。苏军参加此次试验演习的有4.5万人。

原子弹爆炸时,冲击波引起的狂风把彭德怀的军帽都吹掉了。

演习结束之后,苏联国防部部长布尔加宁把原子弹的钥匙——起爆的钥匙,赠给了彭德怀。

陈赓说:“光给一把象征性的钥匙,不给原子弹,有什么用?”彭德怀听了,说道:“你是军事工程学院院长,可以组织班子研制嘛!”

陈赓讲完这个故事,对钱学森说,“现在我们不仅要搞原子弹,而且要搞导弹!”

钱学森当即表态,要为发展中国的导弹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万毅中将是一个喜欢钻研的人。他向钱学森请教,国外的华文媒体常常把导弹译成“飞弹”,而我国的媒体有的译为“导弹”,有的译为“弹道导弹”,到底是译成“飞弹”好还是“导弹”“弹道导弹”好?

钱学森回答说,在他看来,以“导弹”这译名为好,因为“导”字体现了制导系统,导弹是在制导系统,也就是在自动控制系统控制下才能精确地命中目标。“弹道导弹”是指导弹沿着一条预定的弹道飞行,攻击地面固定目标,也就是导弹,不如导弹一词简洁、易懂。

钱学森一锤定音,从此中国一直称“导弹”,而至今海外华文媒体仍把导弹称为“飞弹”。

万毅中将还围绕导弹的性能和原理向钱学森提问,钱学森用通俗的语言一一作了回答。

陈赓见到此情此景,对钱学森说,彭老总今天下午对钱先生说,可以请他给我们军队的高级干部讲课,我看,钱先生你就像刚才那样用很通俗的语言,给在京的解放军高级军官作演讲,你看好不好?

钱学森答应了下来。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