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从八十岁开始6

原先去过冰心同志家的人,都会发现她住房的狭小。老少三人,仅居一个并不宽敞的小单元。这还是解放初期她和吴文藻先生由日本回国之后,吴先生担任了中央民族学院的教授,他们定居于此的。这座和平楼系民院教授楼,当时算是条件好的。这儿花木葱茏,景色宜人,她是喜欢这个地方的。长期以来安居乐业,生活得很愉快。她是一个知足者。知足则长乐哇。只是后来人口发展了,房子却未增添,就愈来愈显得狭窄了。加之,近年来她连续生病,住院,身体每况愈下,需要有人照料。她还要撰写回忆录呢。这就更需有人帮助查阅资料,整理文稿。所以组织上批准她的二女儿担当这一任务。女婿陈恕和孙子小钢也就都必须住在家里,生活在她身边。家里还有一位保姆。还时常有外国朋友来访。因此一个小小的单元房就无法容纳这一家老小了。本来,冰心同志和吴文藻先生,多年来各居一室,便利生活和写作。后来就只好又同居一室,以便腾出一个房间给吴青夫妇居住。所以有次我去,冰心同志幽默地说:“瞧,我们老两口分居几年后,又‘破镜重圆’喽。”

不久,她的这一困难情况被中央领导同志得悉后,立即批示拟拨专款,给冰心同志建造一座独立的平房。这个做法,也有先例,周恩来总理生前就曾批准为科学家李四光、高士其建造了专门的平房。冰心同志很感动,也很感激,然而更多的则是不安。她诚恳地婉言谢绝了。她说:“好多普通老百姓住房还比咱们挤呢,不能这样麻烦中央,也不能这么做。她只希望如可能在她现在居住的楼房附近,再找一两间普通房子,够住就行。”

冰心,就是这么一个人,一个淡泊而宁静的人。她总愿意自己能够给予、能够对于社会多做贡献,而索取极少,极少。

去年,她的房子问题得到了妥善解决。用她开玩笑的话说:鸟枪换炮了。现在有了宽敞的卧室、卫生间,还有了一个明亮的客厅。

她常常喜欢一个人静下来思索、写作。跟她在一起总感到安静、从容。她与世无争。社会和人民给予她很高的评价和荣誉。她珍惜这些,却并不追求这些,她看重事业,而淡泊个人的名利地位,所以她生活得很平静,很愉悦,也很乐观。她只认为自己是一个作家;而作家,应该是以作品赢得读者,取信于人民,服务于人民,别无其他选择。

她说要像周恩来总理那样,活到老,学到老。对于她来说,还要写到老呢。

也许有心的读者已经注意到了,新华社于1985年10月1日播发的一则消息:著名社会学家和民族学家吴文藻教授逝世。电文中宣称:几十年来,吴文藻教授为中国社会学和民族学的发展培养了许多人才,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根据他的遗嘱,谢冰心同志将他生前三万元存款作为中央民族学院民族学研究生奖学金基金,并把他珍藏多年的图书资料贡献给民族学院。

吴先生的去世,无疑对冰心老人是一个莫大的打击。这次吴先生发病是在8月3日。送进北京医院后便一直处于昏迷状态,直到逝世。其间,冰心去探视时,根据经验,她预感到吴先生将不久于人世。从医院回到家中,她才打开先生的遗书,之后这么办理的。她和吴先生大约都是在1980年写了遗书,但是“背靠背”写的,谁也不曾看过对方的,儿女们也没有看过。

9月24日早晨,医院里打来电话,通报吴先生去世的消息。本来大家想暂时瞒着冰心老人,偏巧她在电话机旁清楚地听见了。她立时泣不成声,悲恸之极。

他们可是风雨同舟、患难与共56年的恩爱夫妻啊。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