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3)

正是在中国文化的熏陶下,一直以来我怀揣着对大自然的追恋,曾踏足无数山水,并探访沿途的人文古迹。古人云:“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那些在山间河谷行走的经历,不仅让我越走越热爱自然,而且走得越远越贴近人性。看来,“天人合一”不是哲学家口中深邃的学问,而是存在于每个人心中的自发的欲念。

每当置身于青山绿水之中,我会感觉到周围的一切都是有生命的。特别是当我独自行走的时候,哪怕是一草一木,或一片石头、一滴水珠,我能听到它们在和我对话的声音。每当站在那些古迹或废墟跟前,我能闻到古人的气息,仿佛他们并没有走远,我正踩着他们的脚印。

每次出行前,我都会做足“功课”;每次回来后,我都会写些游记,权且把它们算作“文化散文”吧。

散文这种形式是很适合用来写游记的,中国历史上的许多游记如《桃花源记》《赤壁赋》《徐霞客游记》等都是非常著名的散文。散文贵在“形散神不散”,说明散文的两大核心要素是“形”与“神”,如何把握好两者的关系,做到既统一又各有所长,这正是中国美学的要害和精髓所在。

散文之散,体现在它的包容性。它可以叙事,可以抒情,也可以说理;它可以谈古,也可以论今;它可以像小说一样娓娓道来,绵绵意长,也可以像诗一样,柔情似水,荡气回肠。这些特征非常符合写游记之需。本来作文就不必墨守成规,应自由奔放,顺其自然,一如西晋陆机所说:“譬如舞者赴节以投袂,歌者应弦而遣声。是盖轮扁所不得言,故亦非华说之所能精。”当然,散文的“散”并非无边无际,包罗万象,就像游者到一地不必每处走到,只须看经典的地方,或自己喜欢的地方。

散文的神,是散文的精华,要旨就在于画龙点睛、浅尝辄止。它可以是长久饥饿后的饕餮,也可以是大鱼大肉后的一杯白水。正如苏东坡所言,文章创作应“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本书所辑的二十篇散文,是我在国内游历的观感,除了有关我的家乡扬州写得较早以外,其他都是近些年来所写。

摄影是我的业余爱好,每每出行总喜欢随手拍一些景物照,回来一整理竟得无心插柳之果,还先后出版了两本影集,取名为《魂牵自然》、《崇尚自然》,前一本为“诗词摄影集”。摄影也好,游记也好,皆因此生与自然结下的浓浓情愫。此次散文集,我选了少许与文章相关的照片放在里面,一来好让读者有些直观的感觉,二来也算辑录这类文集的一种创新。感谢书法大师、老顽童崔志强先生为本书题字。

卢后盾

二○一四年九月干重庄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