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很好奇瑞典孩子们在幼儿园,老师那是连句重话都不能说的。那么遇到实在很调皮、很不听话的孩子,该怎么办呢?孩子毕竟是孩子,连上帝纯洁的白羊羔群里都会有那么一两只不听话的黑羔羊,何况这些令家长老师头疼的熊孩子?
在幼儿园,我亲眼见到了老师对“熊孩子”的教育。一句话概括,耐心第一!爸爸妈妈打孩子都要进局子,老师更不能够了。比如晨会的时候,一贯调皮的孩子又在捣乱,一分钟也坐不安稳。老师多次命令无效,多半会请他暂时站到一边去。但站到一边也无所谓,熊孩子照样玩得开心。其实幼儿园的老师们个个必修的第一课就是儿童心理学。
俗话说:小孩脸,三月天,说变就变。就说的是孩子们情绪变化大、阴晴不定。而且心理学也明确做出分析,有时孩子闹,如果不是累了,多半是想引起大人们的注意。但是幼儿园是个群体,你不能因为你的感受而忽略了其他孩子们的感受啊!这时老师可能会针对这样的状况,来个情景剧分角色扮演。
比如一次演唱会,熊孩子扮演的歌手卖力表演,但是周围坐的大家都不认真听他演唱,说话的、打闹的,乱成一团,连老师扮演的猫头鹰博士都溜到一边打瞌睡去了。看到这样乱哄哄、没有一个人听他演唱的场面,熊孩子都快被气哭了。
这时,老师再一次要求大家安静,按照正常的演唱会秩序再来一遍,熊孩子演唱,大家不但专心听还随着节奏拍手。看到大家这么捧场,这下,熊孩子的“虚荣心”、自信心都得到了极大的满足。此时此刻,老师再趁机进行引导,让熊孩子对比两次演唱会的结果,告诉他,做人要懂尊重别人,他不喜欢的场面,别人也不喜欢。熊孩子重重地点头,算是得到了深刻的教训。
其实说起来,不要以为是熊孩子运气好碰到一位好老师,这位老师的做法,只是北欧教育体系呈现的一个缩影。就在不远的20世纪五六十年代,体罚还是北欧诸国学校里的家常便饭,熊孩子们没少受到严厉女老师们拎耳朵、打手心等严厉的体罚。
70年代以后,随着保护儿童权益呼声的加强,1979年以瑞典为代表的北欧诸国先后立法,严格禁止对孩子的体罚。任何形式的体罚,包括打屁股、扇耳光、扯拉头发和鞭打,甚至是对孩子眉头深皱,或者大声训斥,在如今的学校教育中都是不被允许的。
北欧的孩子们率真无忌,什么都敢讲,所以老师和家长双方的言行都格外注意,生怕给对方引起什么误会。因为在学校里老师有权询问学生在家里的状况,有无被父母打骂等。如果看到孩子身上胳膊上有可疑瘀伤,那是立刻要问家长的。如果家长也说不清,或者闪烁其词,学校毫无疑问会立刻报警,没得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