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年香火的大宅——访南怀瑾故居(2)

1948年的春天,正直嫉恶的性格忍受不了黑暗的社会现状,加上多年积劳体力不支,南延宗回乡休养,正碰上南怀瑾“为了告别的聚会”。两家本是世交,同在一村,相距仅几间房子,某一日,听闻南怀瑾之父南仰周当选为长岐乡(今黄华镇岐头)乡长,南延宗兴冲冲前去道贺。

那天上午,族人南光林正在南怀瑾家门口玩耍,如今七旬高龄的他,依然能绘声绘色地回忆起当年。当时南怀瑾在屋内,南仰周坐在门口自家开的杂货店里,身穿青色列宁装的南延宗带笑行来,一见到南仰周就连连作揖,阔别重逢,南仰周也忙起身,握手欢迎。周围乡亲一边叫道,“三儿(南延宗小名)来了,三儿来了”,一边赞叹“读书人礼貌真是好”。南延宗被热情地迎进屋里,盘桓至中午,吃了饭才告辞。在家乡的温暖港湾里憩息好身心,南怀瑾最终单身上船,渡海赴台,像那个乱离时代大批外省人一样,在那座孤岛上白手创业,重新成家生子。他一度经商失败,穷困潦倒,靠典当衣服度日,但依旧好学不倦,甚至一手抱婴儿,一手翻书。

进入20世纪60年代,随着被中国文化大学聘为教授、辅仁大学邀请讲学,南怀瑾积淀的满腹学问终于得以施展,名气大增,弟子渐多,被蒋氏父子看中,邀至台湾三军驻地巡回演讲。亲来聆听的蒋介石十分赞许,有意成立复兴中华文化委员会,自任会长,让他主持工作,由于对蒋有保留看法,他婉言谢绝。成名后的南怀瑾矢志传播国学,创办《人文世界》《知见》杂志,为不借助官方,自己弘扬传统文化,相继成立东西精华协会、十方丛林书院、东西方文化学院、国际文教基金会、老古文化事业公司,印行根据讲课内容整理成的《论语别裁》《孟子旁通》《老子他说》等众多著作,风靡海内外。

声誉产生的是滚雪球效应,至80年代,他已被封为国学大师,头衔在两岸三地如雷贯耳。但对于温州的家乡父老来说,再度知道这位乐清走出的通儒奇人,很大原因却是靠了后来他牵头投资建设的金温铁路。因缘际会,其南宅故居再次充当了故事的舞台。

西北起浙江金华、东南到温州的金温铁路,客货双用,为温州历史上第一条铁路,也是我国第一条合资股份制铁路。细究其构想,最早可以追溯到孙中山的《建国方略》,但后来的半个多世纪里,历经“七擒七纵”,却仍然缚不来汽笛呼啸的钢铁长龙。

1988年,殚精竭虑的温州官员想到,只有远在香港的南怀瑾出山,才能主持修建。当地官员乃专程赴港拜访,情理兼用,找尽了各种角度来动员,很关键地发现他自从离乡后,就再没有回来,跟老家妻儿竟隔绝了四十余载。当年除夕夜,地方官们瞄准了他的儒家精神,大打亲情牌,市长挂帅,跑到邮电局亲自督阵,专门开通其故居直拨香港的长途电话。

当电话线里,第一次传来千里外他原配夫人熟悉又陌生、散发着浓厚乐清方言味的嗓音,心有灵犀一“线”通,一切都迎刃而解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国父遗愿犹如《国际歌》里慷慨激昂的“英特纳雄耐尔”,一定要实现!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