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入仕两彷徨——访吴晗故居(1)

文/龚思

吴晗(1909.8.11—1969.10.11),原名吴春晗,字伯辰,笔名语轩、酉生等。浙江义乌人。中国著名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现代明史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曾任云南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学术委员,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北京市副市长,北京市政协副主席等职务。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因其所著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而被当权者残酷批斗,最后不得已在狱中自杀,家破人亡。“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其冤案才得以平反昭雪。

1969年10月11日,吴晗家寂静的空气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打破。年幼的吴家姐弟俩来到门口,姐姐吴小彦小心翼翼地将家门打开了一条缝,向外张望;弟弟吴彰显得十分慌乱,紧紧抓着姐姐的衣角。姐弟俩不知门外来人的善恶,自从他们的父母被带走之后,他们被人喊成“黑帮子女”,不敢再出门。而他们的妈妈也在不久前的三月永远闭上了眼睛。小彦拉着弟弟出了门。门外站着几个大人,他们身后停着一辆汽车。姐弟俩看到汽车是医院的牌子,顿时,一股不祥之感涌上了姐弟俩的心头。当他们来到医院的监护病房时,一个专案组的人绷着脸说:“你爸爸今天早晨死了。”小彦一听先是一怔,她没有想到他们带来的是这样一个消息。姐弟俩号啕大哭,透过哭声小彦追问来人:“我爸爸怎么不想看看我们呀?”那人回答说:“昨晚他提出过要见你们,我们不知道你们住在哪儿。”姐弟俩想到往日慈祥的爸爸竟然就这样与他们天人永隔了,放声大哭起来。可是这时,一个头目模样的人走过来,对他们大声呵斥:“你们的爸爸是个很坏很坏的人,如果不和他划清界限,没有你们的好处!”并且取出了一条血迹斑斑的裤子扔给姐弟俩。小彦接过裤子怔了很久,说不出一句话来。在那凄惨的秋天,两个孤儿捧着血衣,影子在夕阳下拉得很长很长。

镜头拉回到1909年8月11日,义乌苦竹塘村吴瑸珏家传来了长子的第一声啼哭。婴儿的啼哭打破了这个清末秀才家中原本紧张期待的气氛,大家欢天喜地地迎接小生命的到来。然而他们并不知道,这个诞生在辛亥革命前夕的小生命长大后却走上了治史之路,还投身到红红火火的革命中去,他们本以为平凡的孩子最终成了日后的明史专家、北京市长。而他们更不会想到,在吴晗诞生这一天他们许下的美好愿景,却在六十年后被披着政治外衣的人们击得粉碎,那条血迹斑斑的裤子成了吴晗留给后人唯一的信物,没有人再见过他。

如今,我站在承载了吴晗童年与少年时光的屋子前,联想到他戏剧般的一生。冬日午后的阳光倾泻下来,映在洁白的粉墙上,乌兰夫的题词“吴晗同志故居”显得格外的耀眼。这栋洁白的大屋子在小村庄中显得如此质朴,但又如此与众不同。屋外的常青树已经与屋顶齐高,一旁不知名的树梢上花蕾含苞待放,再过不久梁下的鸟巢中又该有燕子的啾鸣声了。这里到处是一片生命的迹象。仿佛这四十多年来,吴晗一直在这里生活、学习、工作着。我想,这个大起大落的人终究还是归于平静了,他的思想之魂或许仍然回到了这个质朴的小村庄,在“梧轩书斋”中继续着他的治史道路。历史的洪流冲刷去那些荣耀的光环与耻辱的污蔑以后,还原出一个最为本真的“人”。这个“人”就如同他的出生地——那幢屋子一样,洗净铅华,素色,却拥有着永恒的魅力。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