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居的最后一进,上面是章太炎家人的住房,其家具和陈列都是那个年代最常见的,没有多少引人注意之处。下面则是集中展示章氏生平的地方,我看到展览厅上方悬有“一代儒宗”的匾额,感觉这四个字确实是对章太炎最好的概括。尽管他的革命业绩也令人钦佩,但我以为他对于中国文化和中国学术所做出的贡献更有意义。1936年6月14日,章太炎在苏州病逝,享年69岁。令人唏嘘不已的是,临终之前,多病在身的他依然每天坚持讲学不止,其夫人劝其多休息,他却说,饭可不食,书仍要讲。其最后一次讲学时,已不能进食,此后不到十天即逝世,真可谓生命不息,讲学不止。教书育人如此,真罕有其匹也。噩耗传出,华夏震惊。一代儒宗驾鹤西行,自然引起学术文化界巨大反响。鲁迅当时重病在身(仅仅三个多月后他就病逝,紧随其师而去),依然抱病写了《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对太炎先生的一生给予高度评价。他说:“先生遂身衣学术的华衮,粹然成为儒宗,执贽愿为弟子者綦众。”当时的国民政府决定给予国葬规格,专门拨款两万给治丧委员会。蒋介石、林森、陈果夫、于右任、孔祥熙、冯玉祥等民国政府领导人或发唁电或撰挽联以示哀悼,新闻媒体也纷纷对太炎先生逝世给予重点报道。至于章氏众多门人,则不仅直接参与治丧之事,且大都撰文和撰写挽联,对老师的逝世深表哀痛。其中,马裕藻、钱玄同、许寿裳、周作人、沈兼士、吴承士合署挽联较有代表性,可谓对太炎先生一生功业的最佳概括:
素王之功不在禹下,明德之后必有达人。
此外,钱玄同的挽联也很有特色,在当时颇获好评:
宁人、太冲、姜斋之遗绪而革命,蛮夷戎狄,矢志攘除,遭名捕七回,拘幽三载,卒能驱逐客帝,光复中华,国士云亡,是诚宜勒石记勋,铸铜立像;
荀卿、子长、叔重之道术于一生,文史儒玄,殚心研究,凡著书廿种,讲学卅年,期欲拥护民彝,发扬族性,昊天不吊,痛从此微言遽绝,大义无闻。
同为浙江老乡的蔡元培,则撰写了这样的挽联:
后太冲炎武已二百余年驱鞑复华窃比遗老,
与曲园仲容兼师友风义甄微广学自成一家。
为使章太炎先生九泉之下可以安眠,其夫人汤国梨女士为其在家乡杭州选择墓地,最后决定在西湖南岸的明末抗清英雄张苍水墓旁修土建墓,作为太炎先生长眠之地。不料墓地未建,抗战爆发,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由人民政府拨款修建。1986年,杭州市政府又在这里兴建了章太炎纪念馆。如今这里不仅是一个中外游人参观游览的景点,更是研究太炎先生生平和思想学术的一个基地。
不过话说回来,柔美的西湖在章太炎眼里,其实并不是他百年之后的首选之处,那章太炎又想把自己葬身何处呢?1915年章太炎给浙江青田人杜志远写了一封信:
青田,故诚意伯刘公,则乡之令望,而中国之元勋也,平生慕之久矣。虽才非先哲,而事业志行,仿佛二三,见贤思齐,亦我素志。人寿几何,墓木将拱,欲速营葬也,与刘公冢墓相连,以申九原之慕,亦犹张苍水从鄂王葬也。君既生长其乡,愿为我求一地,不论风水,但愿地稍高敞,近于刘氏之兆而已。今先别书纸一幅,求刻之刘公墓前,以志景仰。微闻清人入关以来,刘氏子孙虽微贱,其族尚盛,并愿以此告之。
写此信时,章太炎因不满袁世凯帝制正被袁世凯囚禁,并数次以绝食抗争。从信中可知,章太炎在为自己安排后世,“欲速营葬”,希望能与“平生慕之久矣”的浙江青田刘伯温冢墓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