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古拉斯。难以想象这么简短的一个名字就能将我概括。如果可以,我会给这个简单的名字加一长串定语:我是法国人,我20岁,我有一千、一万种身份。
14岁那年,我被法国政府选为代表,到意大利罗马参加青少年八国峰会。我在那里遇到了很多优秀的同龄人,其中就包括这本书的作者。那时的南戈活泼聪颖,是人群中光芒一般的存在。很快我就和她、和参会的其他代表成为了好朋友。在罗马,我发现世界上还有许多杰出的人,他们生而不同,并且选择活得不同。这一发现重塑了我的人生观,我决心在渴求知识之外,更多地体验生命。
2009年夏天,我到北京参加模拟联合国大会。也是在那一年,母亲允许我搬到宿舍和交换生同住,因为她觉得这样有助于我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世界。2010年,我离开法国到挪威做交换生。再后来,我去厄瓜多尔上了十一年级。16岁时,我比同龄人提前两年完成高中学业,穿越大半个法国到里昂读大学。在法国第二大城市生活了两年之后,18岁的我觉得是时候再次出发去寻求不同的体验了。
这一次,我决定去中国。
在北京的两年里,我致力于推动中美之间的贸易投资,努力学习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今天,我对自己“半个中国人”的身份非常自豪。我爱这个国家,哪怕它并不使我与周围的人们更不同。
我能简略谈谈自己对中国年轻人的看法吗?
在中国,有两点发现使我尤为震惊。第一,中国的年轻人(二十岁出头的)稚气而不成熟。大部分年轻人很不独立,不会做饭,饮食不健康,对于生活常识知之甚少(比如性知识),情绪化,有点懒惰。最不幸的是,他们对自己未来想要追求什么一无所知。第二点却可以说是第一点的积极面。也许正是由于这种稚气和不成熟,中国人很享受生活,充满好奇,单纯而又无忧无虑。他们较少被西方暴力和过度性欲化的世界所侵蚀。在欧洲——请注意我的用词,“欧洲”而非“欧美”——年轻人确实更加了解他们所处的世界和自己在其间的位置。他们更独立、受教育程度更高、更有文化品位,但他们同时也不得不早早地面对性、毒品和酒精的诱惑。
我喜欢中国,因为她是一片充满机遇的乐土。在某种程度上,她比我的祖国与我的心灵更为契合。现在,单一的国籍已无法定义我了。我不再将自己视为一个纯粹的法国人。我在某些方面像中国人,在另一些方面像美国人。我自认是一个真正的世界主义者。我去过五个大洲、二十二个国家,我的身份认同随着经历的增加也日渐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