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师傅“吾会捐”(3)

故事要从突如其来的2008年“汶川地震”开始讲起。

这场浩劫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和生活。在吴姐心里,一直难忘当震区那些顷刻倒塌的房屋、痛苦绝望的嘶吼、茫然无措的孩童的画面出现在她眼前时,对自己灵魂的震撼。身为一个唐山人,地震的创伤对她而言是如此的熟悉。

彼时的我还在校园中和同学们一起为灾区的同胞祈福,而年轻的吴姐却不满足于默默致哀,震后重建工作为她加入基金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来到基金,吴姐的起点和现在的我一样。

她负责的工作是整理灾区儿童名单。虽然每月只有600元的志愿者津贴,但这份工作却让她分外珍惜:周围的其他志愿者中有来自全球顶级咨询公司麦肯锡、贝恩等的商业精英、有保险行业的资深专家、还有媒体、金融等各行各业的专业人士。吸引他们成为无偿志愿者的理由只有一个:保障因灾害、残障、家庭贫困等各种原因孤独成长的孤儿。

手中握着细碎的工作,名单处理既枯燥又要求精准,在人力不够的情况下,加班成了家常便饭。专家老师们指点年轻的她,“一张卡背后可能就是一个孩子的生命,小吴你一定要负起责任来啊。”

这每月600元津贴的志愿者工作,吴姐一干就是一年半,在基础工作的磨砺中有过酸甜苦辣,却从未有过放弃的念头。后来她凭借勤恳务实的工作态度成为基金工作团队的正式成员。

一年半,每月600元津贴,吴姐的故事牢牢攫住了我的心。想到我自己在面试时大放厥词的样子,不禁汗颜:成长路上有一道道关隘,如果是我面临这种考验,我能够坚持下来吗?

项目运营之初,吴姐亲自为汶川地震灾区的贫困儿童及地震孤儿每人都送去了一份重大疾病公益保险。

不久后,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传来。

2009年7月,中国儿基会联合民政部启动了“孤儿保障大行动”,通过中国儿童保险专项基金为全国在民政系统注册的0-18岁孤儿提供重大疾病公益保险。在我眼中已井然有序的基金,在成立之初,它却仿佛是吴姐眼中的一个幼小孩子,她看着它蹒跚学步,又默默陪伴它向阳成长。

吴姐还设身处地为孩子们着想,仔细查证,排除万难,与承保公司多次交涉,最终为福利院的孤儿争取到了专门的通融承保,让在福利院生活的孤儿的公益保险承保率一举提高了数倍。我不禁感叹,一个年轻的工作人员,何来这样的勇气与执着?我未来会选择和吴姐当时一样,走近孤儿,直接为他们服务吗?我会有勇气改变不尽如人意的现状,坚持自己的立场吗?这些疑问让我的心久久无法平静。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