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耀序:哈佛精神的现实写照(1)

——序张智澜《心会痛,才算长大》

王振耀

智澜的书稿,我几乎是一口气读完的,并且不时地掩卷深思。我想,这是一本非常值得咱们的年轻人、他们的家长和所有的教育工作者认真阅读的好书。

智澜是2006年高考的北京文科探花,这本书是她参与社会实践的成长自述。

书中讲述的“智澜买粥”的故事,让我最为感慨。智澜为同事订粥,于她,实在可以说是大材小用。但事实却不然,她闹出一些笑话。读了这则小故事,我认为,当然不能埋怨年轻人不会买粥,真实的原因是现实教育制度的缺陷。我们的学校教育严重缺乏社会实践及相应的课程设置,让最为聪明的年轻学子,用传统的话讲,“眼高手低”。正是由于一个生命个体在整个在校学习期间,缺乏社会实践,造成其知识构成与实务缺乏有机联系。其实,更宽泛些看,我们国家的学术,包括文理工各科,又有哪一个不是与社会发展需求之间存在着较为严重的脱节呢?可喜的是,智澜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她的反思不是传统式的,她以现代思维的方式思考她的问题,发现了自己知识结构的不足,并立即在行动和理念两个方面进行调整。把一个具体的挑战,上升到理念甚至心灵层面进行反思,也许,这正是80后、90后年轻人远胜于我们这一代人的一个突出特点。

这本书真实地展现了20多岁的年轻人承担社会责任的历程。如何从具体的细节入手来理解,并动手解决社会问题,从而真实地负起责任,这是年轻的社会精英所必须要跨越的一个大关。在这方面,智澜描述的许多细节是十分感人的。对于孤儿,对于儿童的重大疾病,让年轻的大学生去了解、去感受,并且创造性地参与解决有关的问题,确实勉为其难。但是,智澜对以下工作情节的记述,令人动容:

“无论是针对媒体,还是普通公众,咱们都要有零距离沟通的真心。……他们也许特别愿意有机会为孩子们贡献自己的力量。但是如果咱们的沟通说不到点子上,就不能把他们良善的意愿变为现实。”

“你听说过著名的电梯实验吗?在乘坐电梯的短短30秒之内,向身边的人介绍一个议题。也是同样的道理,我们完全可以运用金字塔的原则,高度提炼浓缩自己想要沟通的内容。”

这些记录为社会展现了,在现代条件下,完全依赖社会的力量实现自我社会价值的年轻人的心路历程。我深切地体会到,这的确是新的一代,他们在全新的社会条件下,以不同的方式来承担重大的社会责任。在这里,你怎么可能看到所谓的一代不如一代?我只能说,一代更比一代强!他们睡在办公室里支起的帐篷里,为全国孤儿的大病保险不辞辛苦,这是多么可敬的一群人啊!

这本书也展现了年轻一代人真实的再学习、再提升的过程。过去,人们往往认为,只要大学毕业或者研究生、博士生毕业,知识的学习就可以告一段落,接下去就是实践的阶段。但是,这本书却给我们以全新的视角诠释工作与学习的关系。以下两个小段落,读起来让人深受启发:

“智澜,你这篇文字写得耗时费力,却没有灵魂,没有一目了然的思想,都是一些堆砌的东西,所以刘冉认为这不能代表咱们的水平,没法提供给《雅智》。好的文章,一定要用‘心’来写。”

“七步成诗,是麦肯锡用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套成熟方法。包括:界定问题、分解问题、优先排序、分析议题、关键分析、归纳建议、交流沟通这七个步骤,每一步都需要反复推敲、反复实践才能有所领会,还需要熟练运用MECE、80/20等重要法则。”

这就是中国儿童保险专项基金团队日常学习的一瞥。而这里所展现的学习过程,是不可能有结业日的。另外,用心来写文章,才不会有官话、套话、空话。用心写文章,是每篇文章都要用心,是时刻都要用心。也就是说,实现使命的学习,将学习寓于工作之中,使工作过程也成为学习过程。

上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