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德华是下届香港特首,为什么不?

香港的领导人和高层官员在向大众讲话时最常用的一个名词,是“优势”。他们爱说“我们拥有什么什么的‘优势’”,又或“我们可以利用现时什么什么的‘优势’”。而把这些看似前途无限光明的宣言听进耳朵里的香港人,却是木着一张脸的时候居多——麻木的木。我便是其中一个。

对我来说,“优势”不可能永远建立在对环境因素的依赖上——不论是地理、经济抑或历史——它还必须配合人的素质才能发挥潜力。任何环境上的优势都会因不可预估的理由而逆转,唯有人,有才华有能力,有视野有个性的人,才懂得在顺境和逆境中稳住局面。若你问我香港剩余的优势到底在哪里,我会说是在于它的娱乐事业,在于过去二十年来所生产的艺人明星(港星!),以及他们为两岸三地人民所洒下的点点星尘(glamour)。

有一个或许不太恰当的比喻:以前的香港娱乐界是靠输出四大天王、张曼玉梅艳芳、周星驰周润发把台湾大陆变成“殖民地”,但是当时光如逝水般过去,香港偶像对于两岸的影响力只能算是“后殖民”了——近一两年纷纷在东南亚崛起的偶像品牌有F4、周杰伦、赵薇、蔡依林、陆毅、周迅、孙燕姿、梁静茹、范植伟、大S小S、章子怡,他们多角度地反射出大中华地区新新人类的集体欲望。比较起来,属于相同世代的香港偶像却总叫人觉得欠缺了个人魅力(charisma)——或许就如汤祯兆早前在《Twins撒娇求免责》一文提过的,“我们都惯了有杨千嬅之流歌手对歌艺一贯马虎看待,每次早已惯了以‘驶唔驶咁认真’(用不用得着这么认真)来胡混过关”——是态度轻率、散漫、面貌平凡、庸俗而令新一代的港星不能再像以前般叫人刻骨铭心。

你或许会说陈奕迅和莫文蔚仍有一定的势头,郑秀文梁咏琪走过的地方一定还会万人空巷,只是我有预感,随着大陆和台湾的娱乐工业已经跟上香港的步伐,他们很有可能已是传播香港式glamour的最后一批传教士。至于以娱乐作为手段承传香港文化,虽然这边厢人气依然高企的还有谢霆锋、陈冠希与吴彦祖,但我不认为上述三位会认同自己是“港仔”,“港仔”必须能操地道的广东话,而且面相轮廓要像刘德华、许志安、梁汉文。反观谢、陈、吴三人,完全是美式口音港式包装,骨子里到底还是“鬼仔”。

港星神话的大旗,因此几乎由刘德华独自背着、撑住——尤其当张国荣离开了,张学友像半息影。此时此刻,香港对外的能干形象,也必须借助像“刘德华”这样一个好像不会疲倦(据说他不用睡觉)、赘肉不会随年龄增长(面上应该起角的地方仍旧起角)、不会有任务把他难倒(古装、时装、肥佬、筋肉人、女人、亦正亦邪)的“超人”来承担——原因?都怪目前香港各方面的条件都太弱了,香港人才会把希望寄托(还是投射?)在一个以意志力取胜和取信于大众的艺人身上——我相信没有人会因刘德华有朝一日成为香港特首而感到意外,撇开美利坚合众国已有过明星里根变身总统里根的先例不谈,就是以香港本身的条件来作计算,既然它曾经善于生产明星,那为什么这个强项最终不可以用来造福自己的社会?

有刘德华接棒做香港特首,香港人将不愁政治舞台上没有热闹可看,反而本来为香港带来优势的演艺舞台,却有可能因找不到有明星魅力的接班人而渐渐沉寂——谁叫追求“与别人没有不同”(“我想做普通人!”)已成为香港年轻一族的普遍理想。

2003年6月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