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张艾嘉(1)

自1997年开始,我一直替香港大学的通识教育部策划及主持课程。有时候因内容需要,我会邀请嘉宾出席跟学生面对面作交流。最近一次是张艾嘉。当天的题目叫“成为张艾嘉”,目的是借张亲自讲述她的成长经历,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有关“成为”的概念。却没想到在筹备讲座期间,有人竟提出疑虑:你有把握我们的学生都知道谁是张艾嘉?

我的第一个反应是:“什么?!”,只差没把“有冇搞错?”说出口。但冷静下来,才知道这问号并非完全没有理据和多余。因为香港人的记忆力本来就不“好”——是历史做成还是社会的错,这里既没有足够篇幅只好不作讨论。加上张一向有着“不知道算是台湾人还是香港人”的尴尬身份,也就使她在本地文化的重要性上,多了一抹暧昧色彩。如果上面两个说法仍叫你摸不着头脑,或觉得我在有意无意间用了“政治化”的角度来解释新一代香港人对她的陌生,那么,下面的理由应该直接得多:(一)她虽然演过港产片,但没有唱过广东歌;(二)她从没演过无线电视剧(即是没进入每个香港人的“家庭”);(三)她的形象很中产(包括她所灌录的国语唱片的概念);(四)她已经五十岁了(虽然看上去像三十多一点)。

四点之中,我想以最后一点最容易被人接受为“年轻人可能不知道张艾嘉是谁”的原因。不过,有趣的是,当“成为张艾嘉”讲座进行到观众发问的环节,在众多踊跃举手的(女)学生当中,竟然全都是二十出头,而且,一张口都是普通话发言。这似乎说明了“代沟”并不怎么存在于张艾嘉和从大陆来的年轻人之间,反倒是香港二十几岁的一群却对她蒙蒙眬眬,有关她的联想,最近的也只是六七年前的《心动》,连她前年拿了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女主角奖的《天长地久》都印象全无。更叫人惊讶的是,在座中竟有人连她的儿子曾遭绑票都不知道。

那么轰动的新闻都没有听说,可见已经不是张艾嘉够不够红的关系,而是香港年轻人对于演艺人物的认识和接受程度,其实主要还是靠“匙羹饲养”(spoon-feeding)而不是自动自觉地吸收。或,事情可以反过来看,“匙羹效应”不只存在于大众与演艺圈之间,它根本就是香港人的成长模式,近年甚至出现了愈是年轻的香港人愈是缺乏个性的普遍现象。这些年轻人当中,纵或有人有机会因投身演艺圈而变身万众仰望的星星,然而他们的气质也不会因位置变了而有所提升——他们不过是从被喂饲的一方变成匙羹,一切言行还得听从利用他来喂饲大众的那只手。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