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岁那年,朱标出巡陕西,回来就得了重病,朱允炆守在病床前,经常是昼夜不离。第二年,朱标去世了,他为父亲戴孝守灵,几天饭都不吃一口,非常疲惫,身体健康受到了很大影响。
朱元璋一生亲手终结了无数人的生命,也亲自为无数人送葬,但像朱允炆这样的孝子,他还是第一次见到。六十三岁了,白发人送黑发人,自己心里也很伤心,但看到朱允炆这样,都实在看不下去了,反而要过去安慰他了。
朱元璋像当年一样摸着孙子的头,伤心地说:“你至诚至孝,可你父亲已经不在了,为了你爷爷我,你也不能这样啊!”朱允炆毕竟是听话的孩子,这才肯吃一点东西了。
朱允炆长了个半边月,那他写的关于月亮的诗如何呢,史书上还真留下了一首据说是他创作的诗,还是跟自己的父亲朱标一起写的。有天晚上,天上挂着一轮新月,朱元璋和自己的长子长孙在一起赏月,这时,他想考察一下自己两个有文化的后代,到底水平怎么样,于是下令,让朱标父子俩以新月为题做首诗。
朱标做的是一首七绝:
昨夜严陵失钓钩,何人移上碧云头。
虽然未得团圆相,也有清光照九州。
严陵就是严子陵,是东汉开国时刘秀的谋士,隐居富春山,经常钓鱼(不知道这哥们有什么其他收入养活自己),而未得团圆相,不知从何说起,整首诗显得比较悲凉。
轮到朱允炆,朱元璋以为他能写出一首明快的。他随口吟出了一首五绝:
谁将玉指甲,掐作天上痕?
影落江湖里,蛟龙不敢吞。
朱元璋看后,不免更为失望了,这完全没有帝王家的气势,感觉就像农家少女在抒情。
当然,后来有些历史学家分析,这两首诗并不是朱标父子所作,是后人的移花接木,硬要算在他们头上,为他们后来命运的合理性造势。
据说朱元璋曾经让朱允炆和朱棣对对子,他出的上联是:“风吹马尾千条线”。在南京学习了多年的朱允炆,对的是“雨打羊毛一片毡”,对得是软弱无力,既没有美感又缺乏力度,而成天在北平跟蒙古人打架的朱棣这个粗人,倒对出了“日照龙鳞万点金”,对仗工整且透出了一种大气,高下立判。
这个广为传播的段子,九成也是杜撰。朱标死时,朱棣还驻守北平,并没有回来奔丧,马皇后葬礼时朱棣倒是回来了,不过那时候朱允炆才五岁,也不可能对对子,其他时候,两个人一起见朱元璋的机会,几乎还真没有。再说,朱允炆一直都在南京,由最好的学者教育,而且聪明有见识,怎么可能把一个简单的对联对成这德行。这很可能是好事者编出来黑朱允炆的。人家没你说的那么弱智,好不好?不会杀人不等于不会对对子,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