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与一个王朝(2)

这是作为一个臣子的悲哀。但包藏野心的他绝对不甘心就此罢休,所有失去的东西,他还要一一夺回,并且,还要变本加厉,有过之而无不及!

辛亥革命一声炮响,震碎了大清朝的迷梦,赋闲隐居的袁世凯终于看到,他的机会来了。

革命的浪潮像风卷残云一般席卷全国,短短几个月间,南方数省宣布独立,清王朝的统治已经土崩瓦解,只得盘踞根深蒂固的北方,与革命军南北对峙。

晚清新政中崛起的北洋六镇,是清政府唯一可以依靠的最强军力。但是,北洋六镇中几乎所有的军官都是袁世凯一手提拔的,“忠于袁宫保”的誓言,如今依然响彻在帝国的上空。清政府派遣的旗人统帅,全都指挥不动北洋军。袁世凯的嫡系军官们更是缓慢行军、消极作战,北洋军像是一只无头巨兽,虽有着万夫不挡之勇,却六神无主、群龙无首,几乎丧失了全部的战斗力。

清政府已经到了濒临死亡的关头。为了挽救危局,慌不择路、饥不择食的满清权贵,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了罢官隐居的袁世凯身上,只有袁世凯能够控制北洋新军,也只有他能够使清朝起死回生。然而这次,袁世凯还是那个袁世凯,而清王朝再也不是曾经那个清王朝了。

于是,一场以权力和生死作为筹码的讨价还价上演了。

这是一个人与一个帝国之间的生死博弈。甚至可以说,一个人的筹码,已经超越了一个王朝。

对袁世凯翘首企盼的清廷得到了“足疾未愈,恕难从命”的推拒;而在中国的南方,已经是炮火连天,兵戈纷杀,征伐不息。革命党攻城略地,誓师北上,清王朝的统治岌岌可危。而武汉重镇又相继失守,革命军正向南京步步紧逼,半壁江山皆毁于一旦,自己的统治已经朝不保夕。

清廷又给袁世凯拍去电报,言辞恳切,几近哀求。此时,袁世凯终于看到,属于他的时代即将到来了!于是即刻向朝廷提出了极为苛刻的六大条件,要求全面掌控军政大权,并且把持朝廷,主导决策。已经命在旦夕的满清权贵虽然暗骂袁世凯趁火打劫,但已然是濒死的巨兽,已经无法再以威势讨价还价,于是对于袁世凯的条件全盘接受。清政府下罪己诏,袁世凯出任内阁总理大臣,授袁世凯从军政大权,总领北洋新军,并赋予平叛讨逆之全权。

一个庞大的帝国,已经向他一个人俯首称臣了!

站在曾经极为熟悉的校兵台上,袁世凯俯视着眼下阵容齐整的北洋兵勇,心潮澎湃。

曾经,一腔热血的他为大清朝纵横疆场,赴汤蹈火,万死不辞。可是如今,这个帝国已经在他的指掌间残喘苟活。可以说,他想让帝国活多久,它就可以活多久。如今的袁世凯,已经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成了掌控帝国的总舵手!站在阅兵台上的袁世凯放声大问——

“忠于谁?”

“忠于袁宫保!”

依旧是那个问题,依旧是那个答案,却在数载之后,成为这个王朝的绝响,成为一个人的凯歌、所有人的丧曲。

隆隆炮响震天撼地,北洋新军宝剑试锋,劈波斩浪,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气势如虹的革命军遭遇了袁世凯北洋军的当头棒喝,竟如摧枯拉朽般不堪一击、节节败退。

回到了袁世凯的麾下,这支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部队,成为整个中国最强大的军事力量。袁世凯挥师南下之后,一路所向披靡,高奏凯歌,一时间无人可挡!

袁世凯出山,他只要伸出五指轻轻一拨,这个帝国的风向标就开始掉转方向。国家的未来在何方?似乎只掌握在他一个人手中。

袁世凯静观时局,一切都在朝着他最满意的方向变化。他的手已经越张越大,越过名山大川,越过江河湖海。那一片片辽阔的疆域,渐渐化作他手心的条条脉络以及细密掌纹,他将成为这个国家未来的掌控者。是的,这不会很远,指日可待。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