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党的社会改良主义(17)

蒋介石看到了国民党党员结构中的严重问题。1942年,蒋介石曾设想将国民党改名为“中国劳动国民党”,“凡党员家庭或本身必有劳农与军人为社会服役者方能取得党员资格”。这说明,蒋介石企图对国民党进行脱胎换骨的根本性改造。他还曾提出,拟在三年内造就三万干部,每个革命干部必须下乡工作三年。甚至还曾提出,中学生毕业后,“必须任农村服务与社会行政工作”,才能考升大学。也曾效法毛泽东,要求党员“为人民服务”,“使智识青年与工农相结合以推行地方自治及建设社会”。还曾提出:“各级干部必须由民众产生。”这些地方,也说明蒋介石深知国民党的痼疾所在,企图有所变革。但是,蒋介石的这些愿望都只停留在他的日记中,无法转化为现实。退到台湾以后,蒋介石成立改造委员会,规定国民党“以青年知识分子,农、工及生产者等广大民众为社会基础”,要求地方党部征求新党员时,“农工约占百分之五十,青年及知识分子约占百分之三十,生产者约占百分之十”。显然,这是其大陆时期有关思想的延续。上世纪五十年代,国民党在台湾推行三七五减租,继而推行土地改革,也是大陆时期有关思想的延续。

改良并非是坏事。一个社会,能够通过改良,不断革故鼎新,避免与暴力革命伴生的对社会的巨大冲击和破坏,推动社会生产和历史有序发展,自然是好事。不断改良,也就不断进步。社会蒙发展之益,而无代价过大之虞。否则,不断革命,天天革命,社会将无宁日,也会走向进步和发展的反面。

改良和革命是如影随形的弟兄。历史的常例是:改良受阻,革命就会滋生。原来的改良主义者,或者向前发展成为革命派;或者坚持原有立场,反对革命,甚至成为旧秩序的保护者。在近代中国,国民党就发生了这样的分化,一部分人转而支持共产党的激烈革命主张,而另一部分人,则始终坚持温和的改良立场。自己的改良搞不下去,又反对别人以激烈的革命手段推翻现存秩序,其结果,自然是自己成为激烈革命的对象。

2004年7月19日急就,2007年5月3日至5日修改,2007年11月三改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