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4)

不过,《哈姆莱特》中“跟”这个主题或许注定如幽灵般无法跟到底,它是个不根据前提推理的论证。“跟”看似符合常理、简单明了,实则一再产生某种处于悬崖绝壁的感觉,像“下面千仞的峭壁,海水奔腾的怒吼”(1.4.49–50),这是第一幕中霍拉旭在哈姆莱特首次发誓要“跟”着鬼魂的时候对他发出的警告。

雷欧提斯临死前说:“我不怪你杀死我和我的父亲,你也不要怪我杀死你!”(5.2.282–284)他想与哈姆莱特“互相宽恕”。他们在无意中互换了钝剑,现在则是用真心来换得互相宽恕。哈姆莱特祝愿雷欧提斯:“愿上天赦免你的错误!我也跟着你来了。”这里又出现了“跟”,紧随“跟着我的母亲一道”的脚后跟,惹人注目。哈姆莱特是想表达“跟”雷欧提斯去天堂吗?霍拉旭简短的安魂曲“成群的天使”在歌唱,似乎支持了这种理解。抑或他只想表达“我也是个将死之人”?当你“摆脱了这一具朽腐的皮囊”(3.1.68),你将何去何从。在这个问题上,《哈姆莱特》传递着复杂的信号,剧中提到了炼狱、天堂、地狱,还有摆脱了皮囊还能再回来的能力(鬼魂上)。这种错综复杂使莎士比亚的戏剧在死亡是“那从来不曾有一个旅人回来过的神秘之国”(3.1.80–81)这个观点上,多了几分未知感、困惑感与恐惧感。

“我死了,霍拉旭”,哈姆莱特说。他还没有死,但知道自己垂死,几乎说不了话。莎士比亚一如往常,对此处的措辞做了特别处理。“不幸的王后,别了!”这里的呼语在某种程度上跟“我死了”一样古怪。不过话说回来,《哈姆莱特》这部戏剧自始至终,一切有关谁生谁死的问题都传递着不确定性。“不幸的”指“不幸福的”,也指“可怜的”,这个告别词饱含深情同时又深藏悲痛。可怕的是,“别了”再次强烈地唤起国王的鬼魂。在第一幕第五场,国王的鬼魂说:“别了,别了!哈姆莱特,记着我。 ”(1.5.91)看来鬼魂的儿子真的记着他。这里仿佛是那鬼魂又回来了,借他儿子之口,对他前妻说“别了”。“别了”在这里的含义模棱两可,可能是活人在道别,也可能是死人在道别。“你们这些看见这意外的一幕而脸白发抖的无言演员或观众,倘不是因为死神的拘捕不给人片刻的留滞”哈姆莱特支吾着,然后突然中断。这种话没说完就中止的修辞手法叫话语跳脱法。“倘不是因为死神的拘捕不给人片刻的留滞——啊!我可以告诉你们——可是随它去吧。”这几行是莎士比亚作品中最有名的戏中戏台词之一。哈姆莱特的话显然透露出这些话是在剧场上演的,这一事实是在舞台上讲出的。

莎士比亚的作品中有许多戏中戏的例子。我们或许会想到《仲夏夜之梦》第五幕中的戏中戏“皮拉摩斯和提斯帕”;凯歇斯欢庆恺撒遇刺身亡:“多少年代以后,我们这一场壮烈的戏剧,将要在尚未产生的国家用我们所不知道的语言表演!”(《裘力斯 ·恺撒》 3.1.111–113)《如你所愿》中杰克斯说的“整个世界是一座舞台”和罗瑟琳对观众念的收场白;还有《暴风雨》中普洛斯彼罗露天演出的“狂欢”(4.1.148)。相比之下,哈姆莱特的话比较隐晦,但实际上更微妙、更回味无穷。首先,哈姆莱特的话说给谁听,这点并不明显。他先是提到已死的王后,然后话锋一转,说道:“你们这些看见这意外一幕而脸白发抖的无言演员或观众……”这里的“意外”指“始料未及”,也指“不幸”,后者更具讽刺意味。其次,“你们”看似指那些在台上但没出声的人。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