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多太多的话想说(4)

最早提出“要管”、“要治”的,无疑是一些领导干部,但随着上访堵路、出丑滋事更多地影响人们正常工作生活以后,不少群众开始附和这种呼声了,且这种呼声有上升趋势,以致全国“两会”上一些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也在大声疾呼,并作为提案、议案摆上了建议管治的议程。

河北省涉法涉诉联合接访服务中心(以下简称“省接访中心”),是在社会各方面“要管”、“要治”呼声高涨时成立的,之前有过八个轮次的集中处理,沉淀并深化了对解决涉法涉诉上访问题的理解和认识,逐渐形成了一些独具特色的理念。

比如,“问题不解决永远是问题”的理念。群众反映的涉法涉诉问题,无论是错案还是瑕疵案,只要不依法彻底解决到位,群众上访就会没完没了,政法部门的接访也就画不了句号。关键是,上访群众耗时耗力耗费不起,正常的生产、生活被扰乱了。因此,省接访中心把解决问题视作重中之重,建立完善了一系列督导问题解决的举措,诸如要求涉案部门七天之内约谈上访群众,两个月之内办结,办结不了全省通报批评;信访案件办理数量多、速度慢的,省接访中心约谈市委政法委书记和政法部门主要领导;处级以上领导接访的案件,谁接访谁负责督办到底,解决到位,等等。这些举措,支撑了信访问题的解决,赢得了上访群众的赞誉。至2013年3月,省接访中心收到不少上访群众的感谢信,仅锦旗就483面。

再比如,“把接访作为送上门来的群众工作来做”的理念。政法部门的领导和干警,不做涉案工作,就接触不到群众,即便是做涉案工作,比如搞技术、检验、分析工作的,也接触不到群众。久而久之,群众想什么、盼什么不知道了,对群众的感情也就疏远了。省接访中心提出“把接访作为送上门来的群众工作来做”以后,也推出了与之相配套的举措。如厅、处级干部每个人都必须到省接访中心接访,连续接五天,不得少于接访十七个案件,谁接访谁负责督办解决到位。仅这一条硬性规定,省直政法部门的厅、处级干部,就穿梭似的在全省各地跑起来了。上访群众大多是农村的、山里的,要与上访群众见面,督导问题的解决,就得往农村跑、山里跑。基层群众生活的艰辛与督导问题中哪怕是解决一些小事的艰辛相互交织,使得不少厅、处级干部加深了对社会现实的认识,加深了对上访群众的理解和同情。连续接访五天后,不少人都谈到同一个话题:很累,很辛苦,但很充实,很愉悦。因为每个人都实实在在为上访群众办了实事,解了难题,内心释放了爱,充盈着一种成就感。不少人因此与上访群众成了朋友,信访问题解决以后,仍保持联系和来往。

还比如,“善待上访群众”的理念。在访了又访的群众中,确有一些人属于无理访,有的是法律处理本就没有问题的,有的是拿什么解决方案都拒绝接受的,有的是问题已依法解决到位但他们不放弃继续上访。这些人的年纪相对较大,小的四五十岁,大的六七十岁。如唐山市原唐海县有一位老人叫李俭,他因宅基地问题上访了二十多年,前些年因为到北京闹访,被行政拘留过,劳动教养过。原唐海县好几届领导中的主要领导都接待过李俭,拿出了帮他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李俭的特点是:今天接受解决方案,过后就反悔,随即就上访。2011年4月,中央政法委部署集中解决涉法涉诉信访问题,河北省委政法委的领导分包督导,副秘书长李永君分包唐山市,绝大多数信访积案都督导化解了,唯有李俭的工作做不下来。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