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南方中国,尤其是广东,真是百年中国一个民主开明的策源地。近现代以来,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汪精卫等等,哪一个不是广东子弟?广东靠近香港,隔海望洋,真是熏养出了一种自由、平等、民主、人文的精神和底蕴。而得改革开放之先机,南方中国充分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更是为中国式民主开辟了一种生活和生产基础。在此基础之上,南方诸媒体亦自觉自醒,自担天命,为中国新闻行业树立了一个价值的标杆和典范,而它们的专业和敬业,用心与热心,激情和温情,真实、真情与真理,更为这个摸着石头过河的、蹒跚前行的古老国度提供了一种纠错和正偏的舆论环境,一如它们的口号那样响亮有力:“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总有一种力量让你泪流满面”,“记录我们的命运”。 而南方媒体的从业者们,无论编辑还是记者,他们的温厚与尖锐,率性与机智,坚守与张弛,已经深入骨殖,都与他们为中国新新闻主义的呐喊与躬行,一起成为这所“中国新闻界黄埔军校”一以贯之和源远流长的精神血脉的精微所在。 ?
因为策划这本《中国导演访谈录》,一来二往,我和《南方人物周刊》的诸位也都成了朋友,书生般的万静波老师,腼腆白净,写李敖写得极有识见;大胡子诗人杨子老师,慢条斯理,对诗歌和艺术则别具深情;此外还有与阿城相貌与神韵皆极像的施雨华编辑,还有易立竞、徐梅、李宗陶、吴虹飞、马李灵珊等记者,以及比我年轻却口味相同、极谈得来的潮汕小伙子郑廷鑫。南方的这些编辑记者,我喜欢他们的生猛锐利,也欣赏他们的温情机智,我喜欢南方中国阳光下和茂盛的植物环绕下的他们,谈吐自如,生动泼辣,极富想法与见地,他们活得比较像个人。
犹记得在广州的那些日子,每次走到广州大道中289号的南方报业传媒门口,我都忍不住会多看几眼那些中国最响亮的媒体招牌和大院里进进出出的人,因为这里有中国最好虽然现在有所缩水但依然还是最好的报纸《南方周末》,有最为活跃、最为独立、最为市场化也最有人文关怀的《南方都市报》。我去《南方人物周刊》的编辑部,看到他们加班到深夜时分,虽然一脸倦容和疲惫但还是打起精神在做版、选图、讨论选题和采访对象,子夜时分他们忙完陪我去五羊新城里吃大排档,吃的什么都忘记了,有谁一起去吃的也都模糊了,然而我对那个闷热的夜晚始终念念在心,大家吃得精精光光,聊得手舞足蹈,每个人脸上都闪耀着那个城市里植物的凶猛。
2009年6月的某晚,在北京又见到易立竞时说到《南方人物周刊》,她说杂志的“目标是要做成中国的《人物》(People)”,这种抱负与自信、自负与使命,我似乎也与有荣焉,虽然我从未想过在那里谋职,与他们共事,但是我仍以在那里发表过三篇采访而深感有所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