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访谈记者,眼下似乎颇不待见,觉得他们无非整理录音而已,并没有起到什么作用。
这真是很轻佻的一种看法,访谈类记者那么多,每天每月专访那么多,何以评判优劣好坏?答案自在于访谈记者,好的提问者,热忱,机敏,善于回应,敏于共鸣,给了被采访者一个很好的讲述状态,促使他倾述感受最深之事,而这一点,并非每个人拿一支录音笔就能做到,也不是光有交际能力就能做得风生水起,不是的,技的层面,术的层面,都只是小道,只是支撑与辅助——过分的技术甚至会消解情怀,只有从“技”、“术”上升到“道”和“价值”,才有意义,才有分量。 ?
策划过一本《中国导演访谈录》,是我的朋友易立竞写的。你会看到,冯小刚会自言对中国电影“我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张国立会说“这就是那么个时代”;贾樟柯会去反思中国人文化上的自卑心理;吴镇宇会不断地谈起昂山素姬;赵本山会说“包括对政治也是,你必须要清醒,有一个敏感的政治头脑”;陈凯歌,大概是在媒体面前最有权力意识的和最警惕的大牌导演,也提到了“文革”和良知,甚至也不情愿但仍然娓娓道来了他在“文革”中对父亲的轻微暴力行为。 ?
正是因为易立竞的努力与用心,这些访谈都话题开阔,真挚深入,充满了率性与智性,这些“真实”才有机会一一跃然纸上,这真是一种“深度真实”和“人的真实”,发掘了人之为人的广阔和深邃。而她所要呈现的,她念兹在兹的,也正是人,是性情,是价值观,是历史,是深度,是广阔,是关怀。所以她的每一次开口和停顿,都一如李海鹏在序言里所说的:“访谈的艺术,体现了人性的复杂,混合着逗引与温情、心机与真谛,自有戏剧性可观。事实可以被隐藏,人却终究无可伪饰。” ?而至于说行文段落中多有颠倒、重复、语法的省略,以及口语化倾向和不少的语气词,我要说的是,那也是一种故意为之,可谓用心良苦,正恰好再现了谈话现场的那种粗糙琐碎的真实感,最少限度地减少了访谈现场的失真,而并非不负责任,或访谈者写作功夫差云云。 ?
访谈的这些导演里,你说有遗憾,也真有遗憾,虽然名为《中国导演访谈录》,但起码没有李安,没有张艺谋,没有侯孝贤,没有王晶,没有许鞍华,没有关锦鹏,很多大导演都没有,然而这都无所谓,书名能不能称得上“中国导演访谈录”也无所谓,因为这本访谈是南方做的,代表了南方视角、南方思维,生猛,新锐,激烈之处不掩温厚,萧瑟之处不失风华,简洁之处不乏意蕴,有见地,有情怀,为你细察慢品中国电影、中国导演提供了一个切口和一种切法,而只此一点,我想就已足够了。与电视访谈不同,平面访谈的呈现,少了现场与神态,少了肢体,少了背景音乐,所以尤要重表达和语言功夫,三言两语就要直入人心,而且话语形诸于文字,细流碎语都要拿捏剪切得到位,废话、口水话不可多要,闪现其间的犀利智慧之语又不可不要,真得颇费一番思考的功夫和转换的周折,最后才能字字珠玑,句句真情实性,片言只语里别见洞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