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不骂柴静(1)

这是一个放大镜的时代,是一个显微镜的时代。每个人的言行都被放大无数倍,混合着网络无处不在的疯传、草根民粹们的呐喊、虚假高置的正义良知,筑造成人人都当判官的审判台。

看,又有主持人出国了,又有主持人出国生孩子了,这次是央视的“公知女神”柴静。

柴静,从“长沙新青年”而“央视女青年”,作为快速崛起的标杆,一直以爱国的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2009年她在北京记者协会上的爱国演讲更是一度令人热血沸腾。而如今在美国生女,听起来似乎是讽刺。有了这个靶子,很多人开骂: 我不否定她的观点,我只否定她的人格。

作为这场骂战中的看客,我最早不“砍柴”,也不“挺柴”,不送鲜花,也不扔臭鸡蛋。我自忖,如果我是柴静,我会怎么样?这个问题很好回答,我肯定而且必定跟她是一样的选择。

一个人的内心和现实出现碰撞,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不能因为我们封了她一顶“公知”的帽子、一顶“女神”的帽子,就可以要求她按照我们也做不到的道德良知行事,而且不要忘记,此地的名字叫中国,她即使是一个知名的公众人物,但也依然是一个弱势无依的小人物,她有不做英雄不去革命的权利,有懦弱地做一个升斗小民的权利,对抗未必就伟大,迂回未必就卑劣。

董路在他那篇著名的、貌似雄文的《柴静,你看见自己了吗?》的博文中,说柴静是靠老男人的饭局成的名,说她唯一的出路只有演,说她和于丹之间只差一本《论语》。其实没有抓住要害,他应该再顺势问一下,到底是哪些老男人在意淫柴静?柴静别后的平台为什么需要她去演?那么多人为什么去鸡汤《论语》中寻找滋养?柴静只不过是一个棋子,我们也都是棋子,只不过她是一枚能影响很多棋子的棋子,而我们是能影响少数棋子的棋子,但棋子何必难为棋子?

我觉得,从柴静选择出国生女可以看出的是,她还是有判断真伪优劣的能力的,只是她看到的她的平台不允许她说,她不得不去当一只祖国的木偶,通过当一只木偶去获得比没被选中当木偶的我们更大的个人回报,但是为了争着当上那只木偶,骂着柴静的人有多少互相打得头破血流?在沉默的大多数里又有多少人眼巴巴地想当那个木偶?而且跟那些把地狱当梦想且无比虔诚地当梦想的人比起来,柴静真是好太多了,至少出国生女这件事是完全遵循她内心深处认知的。

我想问问骂柴静的人,你们能看出来么?柴静出国生女,其实是在用行动告诉你她的价值选择,而你们还非要用她不得不表过的态、说过的话、采过的访去给她过漏勺,逼着她殉体制,逼着她去就义。今天已不是80年前,且即使是80年前,她也应该有投降的、暗度陈仓的权利。我的态度是,能出国的都出国吧,不能出国的也想办法出国吧,出国的人多了,出国的人回来的多了,我们的日子就越来越好过了,光明不是集体受难带来的,火把是由一颗颗火种点起来的。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