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
一直觉得如果越南有和中国一样的城管,那么绝大部分的越南美食都会逐渐消亡,紧接着是越南的首都会慢慢消失,最后肯定连活下来的越南人都没几个。这是因为越南的美食之所以诱人,全靠挑着担子满街走的越南小贩。
越南遍地都是美食,其中最寻常的是当地的法棍。
他们的法棍约有30多公分长,橄榄形,表皮很薄很脆,里面有很多的大气孔,且软硬适中,筋道也恰到好处。在吃之前,把它放到烤箱里烤几分钟,然后用刀从中间剖开,再把番茄酱、特制的调味酱和各种肉片夹进去,吃起来真是美味之极,而且价格也很便宜,一个加了各种肉的法棍才卖5块钱人民币。
我在越南吃了无数次法棍,法棍在越南随处可见——有越南人的地方,就有法棍。其普遍的程度就像中国的“早餐三宝”——烧饼、油条和豆浆一样。
我第一次看到法棍是在河内的还剑湖边,当时是一个挑担子的小贩在卖。小贩把法棍垒成金字塔形,旁边放着一个烤肉的炉子,他趁热拿刀子从中间剖开法棍,然后把好吃的东西一股脑儿全塞进去,最后还用酱料做一个Happy Ending。我接过热乎乎的法棍咬了一口,顿时觉得这是前所未有的美味。当时有几个围观的欧洲人在旁边起哄说“Vietnam Hamburg”,但是我觉得和美国人的汉堡比起来,越南的法棍简直好吃太多了。
在之后的越南旅程中,法棍几乎成了我早餐的不二选择,有时,在一时找不到其他食物的时候,也会用它充饥。
越南人对于法棍的吃法也是各种各样,有在法棍里面塞酸菜和腌萝卜的,有在里面放烤肉串的,但是我最喜欢的还是在会安的时候吃到的那一种。那是一个老婆婆做的,她在古镇卖了一辈子的法棍了。老婆婆为人十分和善,虽然不会讲英语,但是却一直笑着,打着手势和路人搭讪。老婆婆卖的越南法棍又便宜又好吃,法棍里面塞的是她自制的肉末,塞得满满的,都快要从法棍里溢出来了,却只卖10000盾。所以我好几次去吃时都不禁怀疑是不是因为自己穿得太破烂,外加上背了个这么重的行李,以至于看起来太过可怜而受到了人道主义救助。
后来我发现了老婆婆卖的法棍特别好吃的秘诀之一是她会一直把法棍维持在热乎乎的新鲜状态。如果你准备当场吃掉法棍,她就会把你点的第二个放在烤炉上一直保温;如果你是要打包带走的,她就会把你所点的全部做完后,统统放在烤炉上烤上一阵子,然后再递到你手中,还不忘开心地催促你快点吃掉。
很早之前我就有这种意识——只有普通百姓在吃的东西才是最好的美食,可惜国人有两个难以改掉的坏习惯:好大喜功和崇洋媚外。
先说好大喜功。不管是谁,只要碰上聚会请客,要是主人端出个烧饼油条,不管是亲朋好友还是厨师侍应,都一定会觉得你是这世界上最寒酸的人。自此以后,老死不相往来一定是你这顿烧饼油条导致的结果。但越南人可不是这么想的(我想很多到过欧洲国家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我曾经把我的一本笔记本送给旅社老板的儿子,老板信誓旦旦地说明天早上要请我吃东西,结果第二天呈现在我面前的居然是一个法棍,还是用报纸包着的。如果不是因为那天的法棍太好吃,还特别多加了几根黄瓜丝和几片肉片,我还真有去把笔记本要回来的想法。当然这只是旅行中的一个插曲罢了。不过,国人请客时似乎更加注重的是面子,而不是别人的需求。
再说崇洋媚外。国人常说:“外国的月亮特别圆,外来的和尚会念经。”似乎在国人眼里,舶来品都是最好的。请客吃饭肯定是西餐比中餐高级,牛排肯定胜过老鸡汤,沙律也肯定都比凉茶糖水强……我曾经在云南的一个旅社里,听到几个在贵州支教的老外抱怨不理解中国文化。他们在贵州的一个山区支教了三个月,最后要走的时候村长说为了感谢他们,一定要好好招待他们一次。他们满心欢喜地以为可以吃到最地道的贵州少数民族食品,然而第二天摆在他们面前的,却是KFC里卖的汉堡包和可乐。
在越南大叻时,曾经有一个旅店的老板用很生硬的汉语跟我说要记住大叻,因为这里的咖啡和牛奶是全世界最好的,他希望有一天可以让外宾喝到大叻的咖啡和牛奶。而在国内你却往往听到“不就是烧饼油条豆浆吗,这种东西要是出现在国宴上那真是有辱国体了”之类的话语。
法棍和烧饼油条,本来都是生活中的平常之物,只不过因为地域的文化差异,一个在越南成了家喻户晓的国家美食,一个却在中国成了难登大雅之堂的市井食物。个中缘由,还真是难以说得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