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前几年有一套名为《明朝那些事儿》的书籍特别的火,它的出版引发了一股“明朝热”。然而,即便是这样一部专门写明朝的7卷本的大部头,所截止的年限也是1644年,对于此后的事情,作者并没有给予关注。
1644年,李自成率兵攻陷北京,崇祯皇帝在煤山上自缢身亡,明朝正式告别了历史,但朱氏家族和一些明朝忠臣义士再续国脉的努力却没有就此而止。
在李自成、张献忠所领导的农民军与清兵鏖战的同时,朱明王朝的后裔福王朱由崧、唐王朱聿键、鲁王朱以海、桂王朱由榔等在南方前前后后建立了弘光、绍兴、隆武、永历四个政权,历史上将这4个始终走在流亡路上的朝廷合称“南明王朝”。
在南京称帝的朱由崧被乘胜追击的清军擒住处死,在福州称帝的朱聿键即位仅3个月就战败身亡,在绍兴称帝的朱以海则在清兵的追击下逃亡海上,不知所终。
1646年,桂王朱由榔在广东肇庆登基,定年号为“永历”,短短的两年时间内,这已是南明王朝的第4个政权了。
清军一路南下攻占广州之后,偏安一隅的永历皇帝不得不带着他的小朝廷匆匆逃往广西。
就在这时,张献忠农民军残部也在孙可望、李定国的率领下经四川转入云贵高原。这两位农民军领袖在强大的清军面前,做出了“联明抗清”的决定,向南明朝廷伸出了橄榄枝。
本来是你死我活的对手,如今居然打算结成同盟,还颇有几分“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的味道。朱由榔此时也顾不得纠缠此前的恩恩怨怨了,在他的眼里,农民军虽然让自己的家族丢了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江山,毕竟还是汉人。更关键的是,为了能够多存活一段时日,他不得不纠集尽可能多的力量来一起与清军抗衡,于是双方一拍即合。
二
明朝时期,贵州迎来了历史上一个重大的机遇期。
设立行省、修筑驿路、开科取士等对贵州发展有着深远影响意义的事件都是在明朝时期发端的,明朝最初的几位统治者在制定这些政策时,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贵州在200多年后会成为大明王朝的最后庇护所。
1652年,孙可望派人将东躲西藏了6年的永历皇帝迎接到了安笼所并将这里更名为安龙,于是安龙成了南明王朝的都城。
然而好景不长,权力在任何时候都是毒药。缔结同盟以后不久,朱由榔就意识到孙可望并不是什么救苦救难的活菩萨,而是觊觎帝位的一只披着羊皮的狼。
为了不让自己朝不保夕的皇帝宝座被孙可望窃取,1653年冬,在与吴贞毓等大臣商议之后,朱由榔决定密诏领兵东进与清兵浴血奋战的李定国回师护驾。
不料秘密召回李定国的事情被孙可望知道了,野心昭彰的孙可望岂肯坐以待毙,他火速派兵到安龙以“盗宝矫诏、欺君害良”的罪名将追随永历皇帝的十八位大臣残忍杀害。
行刑之前,十八位大臣严词斥责孙可望,他们吟诗明志后面不改色、从容赴死,令观者无不为之动容。这十八位大臣是:
大学士吴贞毓、兵科给事张镌、翰林院检讨蒋圪昌和李开元、吏部都给事徐极、大理寺少卿杨钟、太仆寺少卿赵赓禹、光禄寺少卿蔡绩、武安侯郑允元、江西道御史周允吉、御史李颀和朱议泵、福建道御史胡士瑞、武选郎中朱东旦、中书任斗墟和易士佳、司礼太监张福禄和全为国。
十八位大臣身死之后,吴贞毓、郑允元被合葬于城西海源寺,其余十六人的尸骸、衣冠等则被合葬在安龙城西北方向天榜山下的马场坝。
1656年春,李定国由广西至安龙护驾,专门为十八人重新垒墓。1658年朱由榔移驻昆明后又对安龙死难诸人分别予以赠恤,并为他们建庙立碑,永历帝亲题“明十八先生成仁处”。
由此得名的“十八先生墓”是国内目前已经发现的唯一的南明王朝遗迹。一场“内讧”式的血洗,让本来就弱不禁风的南明朝廷更加摇摇欲坠。
不久以后,南明的最后一个皇帝、汉民族的最后一位“真龙天子”朱由榔被吴三桂绞死在昆明,明朝的百年帝业彻底灰飞烟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