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井巷 (1)

水井巷,因一眼水源而得名。西宁最著名的小吃街,东起商业中心西门口,西止北大街。

陈雪,女,27岁,西宁人。2008年,陈雪大学毕业,从小到大都没有离开过家乡的陈雪第一次想到了“出去看看”。她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北漂”,也曾在上海、杭州等地“寻梦”。2010年又回到西宁。2012年5月26日参加城市行走。

“老板,两碗酿皮,多放辣子和面筋。”走出王府井百货,陈雪又一次回到了陪伴自己长大的水井巷。这里的历史变迁,便宜的藏饰和各色小吃,青藏高原的特产干货,每一间店的位置,陈雪都烂熟于心。陈雪带着我随意拣了一家小店靠窗坐下,可以看到窗外往来的行人和耀眼的阳光。水井巷伫立在这座西宁古城里已经三十多年了,每天吞吐着数以万计的西宁人和慕名而来的外地食客,繁荣着水井巷,也受用了世人。

“这里为什么叫水井巷?”作为一个外地人,我对这条二里长的巷子产生了好奇。陈雪拿起桌边的醋在碗里倒上一点,用筷子轻轻地挑着嫩黄的酿皮,被红油簇着,看上去格外鲜嫩。面筋也很新鲜,吃一口,酸辣开胃。“你问对人了。”她眉飞色舞。“水井巷南边有一个洞眼,叫‘水眼头’,我爷爷奶奶年轻的时候就住在民主街和水眼头一带,你看这里现在这么热闹,解放前还是菜地呢。”她指了指窗外,我循着方向看去。“后来,姓贾的和我们姓陈的大户就在这里置地开店,卖些馍啊,水烟之类的,也就是水井巷的前身了,当然你现在看到的,已经是政府翻新改造了好几次的了。”

“你吃啊!”她把我的碗向前推了推。“像这酿皮啊,酸奶、羊肠面什么的,都是我从小吃到大的,走到哪都会想。” 我看着她的眉眼,和这些天里看到的所有西宁人一样,乐观直率,简单热诚,对这片土地有着浓浓的依恋。酿,本来读niang,当地人却喜欢读成rang(读“瓤”);和粳皮一样,读jing,当地人读成geng,都是约定俗成的方言发音习惯。外地人不知道,就照字的本音读了,可一开口,老板也知道你想吃的是什么,各念各的音,重要的是美味吃进了嘴里。这种默契,恐也是其他城市少见的,西宁一趣。

陈雪是土生土长的西宁“丫头”,2008年夏天,二十二岁的她毕业于西宁当地的一所大学。在拿到毕业证书之前,陈雪拒绝了西宁一所中学的邀请。“你的理想是什么?”我问陈雪。理想?这太多了。她笑着说:“我从五岁开始就信誓旦旦地对每个人说,我要当老师!因为那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如誓言般坚定。她停了一下,“2008年之后,我没再提过当老师的事。”

那是“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的一年,北京举办国人自己的奥运会。别人不知道,但陈雪内心强烈的主人翁意识,使她的骄傲和自豪之情无以言表。最让陈雪感到震撼的是奥运开幕式上李宁点燃圣火的一幕。圣火传递途经十九个国家,共有21800名火炬手参加,传递距离达137000公里,历时一百二十九天后才真正点燃。但全世界都在关注,为我巍巍中华赞叹不已的一瞬间,却让陈雪莫名失落了起来。

“这是北京人的骄傲。”内心的自豪感渐行渐远,陈雪觉得,自己不过是个看客。她迫切地想要冲出这个西北小城,融入现代化的大都市。“我只想离开西宁,出去看看,天安门到底什么样?上海的楼到底多高?北京的王府井和西宁有什么差别?“奥运会结束后不久,陈雪和父母长谈了一次。“我想出去闯闯,去北京,去上海,或者任何一个一线城市。”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