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三”日寇进攻上海的消息传到青岛后,社会上下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响:国民党当局、资产阶级上层人士被日本帝国主义“三个月灭亡中国”的叫嚣吓得不知所措,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工人和青年学生则迫切要求抗日。由于历史的原因,日本帝国主义在青岛人民心里种下的仇恨太多太深。在1925年的青岛惨案、1929年和1936年的镇压青岛工人大罢工中,日本帝国主义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使青岛人民记忆犹新。面对日寇的武装侵略,深受日本帝国主义长期摧残剥削的青岛人民,新仇旧仇一齐涌上心头,发出了愤怒的呼声,强烈要求政府武装抗日。1937年8月31日,山东日侨全部从青岛撤离。但是青岛这一战略要地,对日本来说势在必争是毫无疑问的,只是因为在淞沪战场上,日军兵力不足,抽不出手来对青岛动武,才暂缓了侵占青岛的作战计划。人们也看到青岛当局虽作出了抗战的承诺,但和广大人民的希望相差太远,同时,国民党当局也作了抛弃青岛、准备撤退的计划。在这严峻的时刻,组织青岛人民奋起抗日的重任,就责无旁贷地落到刚刚建立的中共青岛特支肩上。
当时,中共中央发布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号召“为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而斗争”,中共中央华北局发出了“脱下长衫参加游击队去”的号召。我们不负众望,积极响应号召,认真分析了青岛地区的形势,确定了青岛特支的任务:动员各界群众,组织抗日游击队,准备在日军占领青岛后开展游击战争。
因为我们多为外地学生,不便于在当地组织基层群众,所以我们积极为一批与组织失掉联系的老党员恢复了组织关系。“西安事变”后,青岛地区的一些老党员先后获释出狱,他们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积极通过各种方法联系党组织。训练班结业后,我和几位民先队员一起到崂山毕家村,住埠落小学。
崂山,人称海上名山第一,巍然屹立于黄海之滨。崂山山区,物产丰富,气候宜人,村庄星罗棋布,民风淳朴刚毅,群众政治基础牢固。在那里,我们认识了毕家村的李西山(李昧复),了解到他原来是青岛邮政局的一个小职员,1925年入党,1929年被捕,在济南蹲了8年监狱,1937年释放政治犯时出狱。我把了解到的情况报告了组织,给他恢复了党的关系。后来通过他,又陆续恢复了崂山北宅乡蓝家庄的王景瑞、王焕章兄弟俩,沧口楼山乡十梅庵的李明海,大枣园的姜明吾,以及住在市区的高嵩等人的组织关系。这几位都是老同志,王氏兄弟是土生土长的崂山人,和人民有血肉联系。
在和崂山的老党员接上关系之后,根据他们的建议,研究确定,集中力量到郊区去,以毕家村、蓝家庄为中心,组织崂山抗日游击队。这是在斗争中吸收的经验教训:市委机关设在市内容易暴露,设在郊区容易转移。中共青岛特支决定到崂山建立抗日游击队后,我曾12次到毕家村。陈振麓、王艺也带领山大学生章茂桐、王儒林、王桂荣等到崂山毕家村住下,和李西山、王景瑞、王焕章等一起,发动群众参加抗日游击队。陈振麓到毕家村后,建立了毕家村党支部,并任书记,王景瑞任组织委员,李西山任宣传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