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河内(5)

吃过午饭,我们不敢乱跑,守在旅馆等待丁当定的到来。等人的时间过得特别慢,坐在旅馆大厅的电视前打发时间,发现越南人喜欢看中国香港和台湾地区的连续剧。十几年前在台湾流行过的港剧配上越南话播出,看得柜台小姐和行李小厮如醉如痴。

一位方头大耳、文质彬彬、戴着眼镜的白发老人出现在饭店门口。我们立刻迎上前去,果然是丁当定!

“Bonjour!”大家一边握手,一边用法文互相问好,一起在大厅沙发上坐下。丁当定的身体和气色都很好,头脑、口齿像年轻人一样清晰,可是对起话来却相当吃力。原因是他法文说得不是很好,内人的法文也不够精,经常会彼此把意思弄错,澄清之后就是一阵笑。就这样一半说一半笑,也有了粗浅的沟通。

一般越南人民几乎没有出国机会,可是丁当定却跑过不少国家,还跟胡志明主席去过中国大陆。三年前他的摄影个展《秋之巴黎》就是一趟法国行的成果。见识过大风大浪的他,尽管喜欢标榜自己的工人出身,可是言谈之间神态优雅,举手投足间都透着官场人物的矜持。

见证革命与国家统一

丁当定1920年出生于工人家庭,1936年加入工会后开始拍照。1939年到1946年担任空中摄影师和新闻摄影记者,并在此期间加入了越南共产党。1948年,年方二十八的他正式成为胡志明的私人摄影师,并一直跟随胡到1965年。从1965年到1985年,他都是“越南摄影艺术协会”的主席。

老先生是个相当谨慎的人,绝不多说一句话,以至于我们的交谈几乎全是一问一答,有时回答比问题还短。最让我们感兴趣的,当然就是胡志明为何会找他去当私人摄影师。原以为这是个可发挥的题目,想不到他的回答依旧是短短的,而且非常官方:“还没认识胡主席之前,我经常拍一些工人和工厂的照片。主席看了我的照片很喜欢,便找我去帮他做事,一做就是十七年。”

只有当我好奇地问:“胡主席对摄影了解吗?”他才卸下防卫,笑了起来:“当然了解,他自己拍的照片也是很不错的!”

初见面,丁当定并没有带作品来,只是礼貌地与我们寒暄。直到我们主动跟他邀稿,他才表示,隔天再专程把作品带过来。

除了一袋似乎很早就放好,贴在硬卡纸上,曾经用来参加比赛或展览的零星照片,他还带来一个装35mm软片的塑胶小圆筒,里面密实地塞着几卷他拍胡志明的代表作复制底片。看来他从来就没机会把自己的作品好好放大过。越南长期物资匮乏,从这件事完全可以感受到。

尽管丁当定在越南摄影界的地位崇高,却从没出过个人摄影集。他拍过的几万张底片全成了国家的财产,自己手上拥有的,只有早期所拍的沙龙照以及少部分关于胡志明的影像复制底片。他很想把自己—生的代表作印成集子,个人却没有能力。所幸越南政府已开始着手整理他的照片,或许这个愿望很快就能实现了。

有关越战的记录,世人所熟悉的影像多为西方国家记者所摄制。长久以来,大家对越南的认识和了解都是透过西方国家的观点,越南人如何看待这场战争,倒是少有机会关心。如今的越南已打开门户,在国家经济发展有了成绩之后,想必会设法让这段历史的另一面公之于世,其中之一,就是丁当定眼中的胡志明革命,以及南北越的统一。

歌剧院与列宁雕像

由于安步当车,我们在这三天内造访的地方十分有限,逛来逛去都是在剑湖附近打转。剑湖公园有一大堆摄影师帮游客拍照,在绝大部分老百姓还买不起相机的越南,这一行显然是生意兴隆。喜滋滋的他们不知有没有想过,等越南经济好转,傻瓜相机人手一台时,这一行就会没落,甚至绝迹。时代在变,任谁也挡不住!

尽管市景平平,但有一栋建筑却让我们大开眼界,那就是Trangtien街尽头的一座大剧院。搞不懂这家剧院的名字,因为入场券上印的全是罗马拼音的越南文。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