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汗药之谜(1)

“那妇人那曾去切肉?只虚转一遭,便出来拍手叫道:‘倒也!倒也!’那两个公人只见天旋地转,噤了口,望后扑地便倒。……只听得笑道:‘着了!由你奸似鬼,吃了老娘的洗脚水!”——这是我国古典小说《水浒传》中“母夜叉孟州道卖药酒”里一段扣人心弦的故事。这位自称老娘的,就是绰号“母夜叉”的孙二娘;她沾沾自喜的“洗脚水”,不是别的,正是我们在《水浒传》和其他一些古典小说中常常见到的蒙汗药。你看,押送武松的那两个鸟公人,吃了孙二娘下了蒙汗药的酒,顷刻间便被麻醉得死猪一般了。

遥忆童年,读了《水浒传》这段故事,不禁对如此神奇的“洗脚水”,在大为惊叹之余,浮想联翩:世界上到底有没有这种药?它是什么药物组成的呢?这一直是我的心头之谜。后来,当我长大成人并成了史学工作者后,才知道我当年的心头之谜,实在也是“余生也晚”。原来,古人对蒙汗药早就有过怀疑、研究,力图解开其谜底。他们的辛勤劳动,是十分可贵的。

史籍中对蒙汗药一词,早有记载。明中叶郎瑛写道:“小说家尝言:蒙汗药人食之昏腾麻死,后复有药解活,予则以为妄也。昨读周草窗《癸辛杂志》云,回回国有药名押不庐者,土人采之,每以少许磨酒饮人,则通身麻痹而死,至三日少以别药投之即活,御院中亦储之,以备不虞。又《齐东野语》亦载,草乌末同一草食之即死,三日后亦活也。又《桂海虞衡志》载,曼陀罗花,盗采花为末,置人饮食中,即皆醉也。据是,则蒙汗药非妄。” 这里,郎瑛虽然未能指出蒙汗药到底是何物,但他根据史籍,举出押不庐、草乌末、曼陀罗花三种具有麻醉性能的药草,断言蒙汗药绝非小说家的虚妄之谈,结论弥足珍贵。且让我们来看一看这三种药草吧。

押不庐,李时珍根据《癸辛杂志》,曾予著录:指出这是一种草,麻醉的效果,虽“加以刀斧亦不知”。草乌末,顾名思义,是草乌的末。草乌,是当代中药温里药中常用的药物。经化学分析,它含有乌头碱、新乌头碱及次乌头碱等,而乌头碱对人体的各种神经末梢及中枢有先兴奋后麻痹的作用。明初朱[相] [肃]等所撰的《普齐方》中,即载有用于麻醉的“草乌散”。曼陀罗花,是茄科一年生草本植物曼陀罗等的花冠,在明代又名风茄、山茄子,今天中医的处方用名,称为洋金花、风茄花。这种花为什么叫曼陀罗花呢?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解释说:“《法华经》言:‘佛说法时,天雨曼陀罗花。’……曼陀罗,梵言杂色也。”显然,曼陀罗花是从印度传入我国的。但是,系何时传入?有待考证。据我所知,史籍中最早记载曼陀罗花的,似为北宋周师厚在元丰初年写成的《洛阳花木记》。此书在“草花”类中,载有曼陀罗花、千叶曼陀罗花、层台曼陀罗花三种,但并未指出此花的特性。那么,首先记载曼陀罗花具有麻醉性能的书,是哪一部呢?前述郎瑛《七修类稿》曾引南宋范成大著《桂海虞衡志》的一段有关记载。但查《古今逸史》、《知不足斋丛书》等收录的《桂海虞衡志》,均无此段记载。看来,如果不是郎瑛别有所据,就是他搞错了。成书比《桂海虞衡志》稍晚的史籍,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