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充符 人不看重内涵,猪看重(1)

德就是得,修道而有所得,不是指作为社会规范的世俗道德。德在这里就是修道者的内涵。内涵充实,外表显彰,这就是德充符的意思。符本竹之外皮,引申义为外显。《大学》说的“诚于中而形于外”和《孟子》说的“充实而有光辉”同“德充符”的意思差不多。

本篇依次叙述六名残疾贤士,个个内涵充实而外显,可以治国济民,可以讲学传艺。唯独哀骀它,德充不愿符,内涵充实而不愿外显,逃离鲁国,归隐去了。这就更上一层楼了。庄周最赞美的不是这些贤士,而是圣人,所以六名贤士之后,大赞圣人。圣人,这是庄周理想中的圣人,不是儒家的孔圣人孟圣人。圣人踪迹缥缈,形容模糊,正面不好说,就从反面说。说他一不筹谋划策,所以不要知识;二不捣乱肇事,所以不要纪律;三不丢脸失格,所以不要品德;四不赚钱发财,所以不要技能。圣人的内涵只是顺应天命,不存在充实不充实的问题,更谈不上外显,已到否定德充符的最高层了。

终篇作为对比,牵来梁国相爷惠施,先交锋,后批判。惠施外形虽无残疾,内涵却空乏,外现疲困相,仍执迷不悟。以道观之,残疾人士内涵充实,就不算残疾了。倒是不残疾的惠施,他真残疾。

文章顺流而下,滔滔漫漫。终篇忽挽狂澜,飞水腾空,到更高层,戛然而止。

一、独脚教授引起轰动

鲁国的独脚人王骀,出身王族,所以姓王,倦怠言语,所以名骀。骀就是怠,倦也。王骀学养厚积,内心充实,讲学为生。听过他讲学的已有三千人,同孔子的学生一样多。王骀为人正直,年轻时犯过法,受刖刑斩一脚,所以独脚。鲁国有个常季听了王骀讲学,心头不服,去请教孔子,提出疑问说:“那王骀算什么,犯有前科,斩成独脚,公然办讲座,同老师抗衡。站在讲台上,不教不训,随便聊天。坐在会厅里,不议不论,偶尔插话。奇怪的是听讲者都虚心,回去还说收获很大。所谓不靠言传而靠意会,真有那么一回事吗?老师怎样评价王骀这个人呢?”

孔子说:“这王老师大智大慧,是个圣人。我只是来不及去看望罢了,迟早我要拜他为师。至于那些晚生,学养比我还浅,内心比我还空,不去好好听讲,行吗?岂止鲁国读书人,我真想率领天下读书人去听他讲学呢。”

常季说:“一个独脚残废人呀,竟能那样强烈影响老师,当非等闲之辈的了。果真如此,他又是怎样运用智慧的?”

孔子说:“死生问题够大了吧,不会触动他的内心,影响他的行为。天塌下来.地陷下去,也不会使他有失落感。他不假借什么等待什么,所以内心安定,不随外物变化。外物不管怎样变化,小变化双脚变独脚,大变化桑田变沧海,他都不理睬,仍坚守自己的观点。”

常季问:“什么观点哟?”

孔子说:“齐物的观点。人间万物,若用异物的观点看,只见矛盾,本来相附相亲的肝脏与胆囊也会成为相杀相仇的楚国与越国,世界就混乱残缺了;若用齐物的观点看,见到统一,本来相杀相仇的楚国与越国也会成为相附相亲的肝脏和胆囊,世界就和谐圆满了。他坚守齐物的观点,等同是非,于是看不顺眼的看得顺眼了,看得顺眼的也不必多看;听不入耳的听得入耳了,听得入耳的也不必多听。看什么不看什么,听什么不听什么,他都无所谓,不存在宜不宜的问题。谁能像他这样,内心就和谐了。他坚守齐物的观点,混同万物,包括自己躯壳在内;视万物为一体,所以忘怀得失。某人失去一只脚,正如某地失去一块土,值不得他念念不忘。谁能像他这样,内心就圆满了。和谐圆满,他的内心就充实了。”

常季说:“看来他是用理智管束行为,用观点塑造内心。既经塑造,便失去内心的常态了。他的内心保持常态,读书人为什么朝他那边跑呢?”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