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女性对其影响深远

11月22日,在宋克家的带领下,笔者来到湖南桃源县渔父村,探寻宋教仁的成长足迹。正午时分,渔父村里一路上鸡犬相闻,却很少见到村民。笔者询问后得知,村里人不多,但村民都愿意守着这片土地,希望可以沾沾宋教仁的灵气,也是对这位伟大的民主革命家的缅怀。放眼望去,山头上种满楠竹。宋克家告诉笔者,在宋教仁去世当天上午,这片楠竹放爆竹似的迸出一朵朵淡黄色的小花,出现连片开花的奇观。

走过一段蜿蜒泥泞的小路,笔者看到了刚修缮完工的宋教仁故居,这是一座木头筑墙、青瓦铺顶的四合院。院子里空空荡荡,有些冷清,仅有一块牌匾,不过院落很大,可以看出当年宋教仁父母身份地位不低,家境也很殷实。据介绍,宋教仁故居还没有正式对外开放,所以游人很少。在大约半小时中,笔者只遇到一对前来参观的年轻夫妇,他们是从湖北过来的,路过渔父村特地停车,看看宋教仁的故乡。

宋丕兴告诉笔者,作为宋家后代,最遗憾的是他和父亲都没有见过宋教仁,甚至奶奶也没有见过他,“宋教仁31岁在上海火车站遇刺,独子宋振吕那时才十多岁,所以我们对祖辈的回忆,多是听祖上流传和书中的介绍”。

宋教仁1882年出生于湖南桃源县,字遁初,号渔父。宋家在当地是世代耕读、崇文重德的知识分子家庭。宋教仁的母亲万氏是清朝显武将军万岱之后,从小熟读诗文,知书达理,是当时少有的知识女性,父亲宋宗泮是私塾先生。传说宋家祖上还出过两名状元,“凡我宗支,诵读为主,农商次之”的家训传至每一代。宋教仁6岁就进入宋氏族塾,他聪颖好学,文武兼修,立志成年后报效国家。桃源县宋教仁研究会副会长宋福安与钟发喜向笔者介绍,除受清王朝统治下的社会大环境影响,宋家世代“心怀大事,忧国忧民”的传统对宋教仁革命意识的形成起到关键作用。另外,母亲万氏高瞻远瞩,教育儿子从小立志自强不息,育儿不输岳飞之母姚太夫人,她对宋教仁踏上救国救民革命道路影响也很深远。

宋克家曾听母亲宋奇璋讲过这样一个故事。在宋教仁年仅10岁时,其父宋宗泮因病去世,家中失去了顶梁柱。小小年纪的宋教仁沉浸在丧父之痛中,往日的活泼不见了,每天低头不语。母亲万氏察觉到儿子对父亲的哀思,她想,如果儿子长期陷入过度悲哀之中,会意志消沉,影响学习和前程。除夕守岁时,母亲拎着一盏灯,给宋教仁出了一副对联。上联是“除夕月无光,点一盏灯,为乾坤增色”,要他第二日对出下联。宋教仁明白母亲的上联是表达对父亲的哀念,但是她已经化悲痛为力量,自己愿做那一盏灯把家庭打理好,为宋氏增光。大年初一清晨,宋教仁早起后走进堂屋,点燃香烛祭拜了祖宗,敲响了鼓,对母亲说:“初春雷未动,发三通鼓,助天地扬威。”万氏听了儿子对的下联,知道儿子已经明白自己的苦心,开心地笑了。宋教仁从此奋发图强。

对宋教仁影响颇深的还有一位女性,夫人方氏。宋克家告诉笔者,方氏的娘家当时是桃源大户人家,她贤良淑德,家教很好。宋教仁与方氏的婚姻是由双方父母包办订下的“娃娃亲”。1898年,宋教仁16岁,身材高大,风流倜傥,满腹文采,名贯乡里。方氏虽是性情温和的闺秀,但长得不是很好看,方家父母还曾因此派媒人去宋家退婚。宋教仁说:“我家择配,取德不取色。方家女子,品行尽人皆知,容貌平常,何谈退婚之有?”于是,就在这一年,宋教仁与方氏完婚,两人相亲相爱,成为楷模。对于宋教仁的革命事业,方氏也全力支持。据说,宋教仁父亲死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家人不再支持他念书,方氏掏出私房钱供他继续深造。随后宋教仁漂泊日本,在外为革命奔波,方氏一人在家行孝重义,照顾老母亲的生活起居。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