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13)

对涉及“上马”还是“下马”的问题,陈云果断地说:“对外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签字,关系到国格。以前定的时候,有不充分的地方,反复比较不够,工作有欠缺之处。但现在已经签字了,党内党外,国际国内,大家都很注意。中央已经定下来了,要搞到底,只能搞好,不能搞坏。上海的同志对宝钢搞好要肩负起责任来。”

第二点:建设时间可以拉长一点,稳步一点,顺当地走比中途停下来进度要快。

对建设速度快还是慢,时间长还是短的问题,陈云慎重地提出:“我反复考虑,宝钢一、二期工程的距离拉开点,也不一定拉得很长。重要的是工作要一环扣一环,建设的衔接工作搞踏实,不要东西已运到码头,我们还未准备好。选矿问题要搞上去,不能都立足国外。时间问题可否拉长些,何必自己套紧箍咒。要脚踏实地,扎扎实实地搞。外国设备也是有问题的,要注意。”

第三点,立足国内要与立足国外有机地结合起来。

对宝钢建设项目的依托力量问题,陈云采取了辩证的态度。他认为:“立足国内,方向对,对国内机械工业能力,我还是有信心的。只要下决心搞,专心搞,认真搞,是可以搞好的。但宝钢的设备和技术资料,要立足国外。全套技术资料要买下来。”

在这次谈话中,他一再说:建设宝钢要实事求是,不要急于求成。鞍钢从日本人开始搞算起,搞到600万吨钢花了60多年,宝钢搞到600万吨钢,连6年都不要,是不是真的能做得到?他反复强调:“宝钢建设在时间上要拉长点,稳步一点,只能搞好,不能搞坏。”

为给上海的负责同志打气,并引起各方面最大限度的重视,陈云以风趣的语言交代三人说:“宝钢要搞下去,搞好,拜托拜托各位。以后,我要找你们。”

他们几位回去以后,面对的仍然是领导层和群众中的一些议论,工作难度极大。尽管陈云强调不要再动摇,要抓紧建设好宝钢,但上海各方面的意见还是很大,甚至一些负责的同志存在不同看法,他们在市里有关会议上借“群众”反映,公开讲“两座大山(指位于上海南部金山的上海石油化工总厂和北部的宝山钢铁厂),压得我们喘不过气来”。这部分人仍在吹“下马”风,说“老百姓的房子欠账已够多了,还花大钱搞这么大工程?”

敢想敢干且“年轻气盛”的陈锦华,借传达陈云的指示,在市委常委扩大会上批驳刮“下马风”的人的观点。他说:“中央决定的事,我们地方党组织只能执行办好,而不能用另一种语言说不利于办好这项事业的话。且不说宝钢对国家四化建设的意义,就是对上海来讲,也是首先得益,而且是很大的得益。参加宝钢建设的施工队伍有6万多人,上海只去了几千人(1982年以后基本撤走);宝钢花了上亿元资金进口大型施工机械装备,给上海的就近千万元;宝钢花钱新建扩建改建了一批配套工厂、公路、桥梁、铁路、码头、邮电通信和城乡住宅等,其中有些事是上海多年想办而未办成的事情。通过宝钢建设,帮助、带动和促进了上海的经济和市政建设,为什么不看到这个重大变化呢!”

上海市委经过讨论,决定贯彻陈云的意见,继续配合冶金部把宝钢建设抓紧抓好。

在整整一星期的调研中,陈云多次召开有各方面人士参加的座谈会,广泛地听取意见,并将现场建设的情况一一摸清。在这次调研中,陈云反复考虑“立足国外”和“立足国内”的问题,认识也在不断地深化。

6月6日,陈云结束对宝钢的调研,离开上海回北京。对宝钢如何建设的问题,他后来在财经委员会召开的全体会议上是这样表示的:“6月6日离开上海时,我最后考虑的意见,还是按照三委、三部和银行报告的意见办。”但他仍然主张“在买设备的同时一定要把技术全部买进来”。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