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10)

两天以后的1978年12月18日,具有重大而深远历史意义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开幕。

陈云是带着一种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未曾有过的愉快心情参加这次历史性会议的。

由于有了中央工作会议所做的充分准备,有关党的工作重点转移的问题以及与此相关的一系列问题,都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得到了圆满的解答。三中全会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成果。

全会决定,鉴于中央在二中全会以来的工作进展顺利,全国范围的大规模的揭批林彪、“四人帮”的群众运动已经基本上胜利完成,全党工作的着重点应该从1979年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会议指出,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因而是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对于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应该按照严格区别和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的方针去解决,按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程序去解决,决不允许混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界限,决不允许损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会议高度评价了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认为这对于促进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解放思想,端正思想路线,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

会议还提出了改革我国过于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集中主要精力把农业尽快搞上去,解决好“文化大革命”中发生的一些重大政治事件和之前遗留下来的某些历史问题,真正实行民主集中制,历史地、科学地认识毛泽东同志的伟大功绩,完整地、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等一系列重大任务。

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思想路线,停止使用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做出了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在经济工作方面,鉴于国民经济比例关系严重失调的现状,会议根据陈云等人的提议,提出了必须采取一系列重大措施,对国民经济比例关系进行调整的任务。

除了取得以上这些引人关注的成果以外,这次会议引人关注的另一个亮点,是调整了中央领导机构的成员。陈云,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唯一增选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副主席,成为中央领导机构调整中党内外、国内外关注的一个焦点。

12月22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闭幕。陈云在闭幕会上讲了话。他对十一届三中全会是这样评价的:

我认为三中全会和此前的中央工作会议开得很成功。大家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解放思想,畅所欲言,充分恢复和发扬了党内民主和党的实事求是、群众路线、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认真讨论了党内存在的一些重大问题,增强了团结,真正实现了毛泽东所提倡的“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那样一种政治局面”。

对这种政治局面及其作用,陈云做了很高的评价,他说:

在延安整风时,毛泽东首先集中了几十个高级干部,连续开了几个月的整风会议,大家面对面地指名道姓地批评和进行自我批评,认真总结建党以来的经验教训,写出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党的七大后,全党同志团结一致,取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1957年以后,由于种种干扰,毛泽东提出的这种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很多年没有实现。九大、十大党章中也写了这一要求,但是没有实现。这一次党中央带了个好头,只要大家坚持下去,有可能在全国实现。这对于安定团结、实现四个现代化一定会起重要的作用。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