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说,那是在1982年盛暑,杭州热不可当。为了照顾老干部们,有关部门安排他们到莫干山休养。受报社派遣,冯颖平到莫干山采访。
在山上,有人指着一位个子中等偏矮、步履蹒跚、满头皓发、慈眉善目的老太太,神秘兮兮地说:“他就是陈伯达的第一任妻子!”
从此,冯颖平开始注意这位老太太,得知她的名字叫诸有仁。
很快,凭着记者的职业习惯,冯颖平发觉诸有仁常常离群索居。冯颖平认为,尽管陈伯达是人所共知的“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16名主犯之一,诸有仁虽是陈伯达的第一位妻子,但早已离婚多年,不应该受到冷遇。
冯颖平主动地去接近诸有仁,诸有仁便带她到自己的房间里聊天。从聊天中冯颖平得知,诸有仁早在1925年就参加革命,她的姐夫是中共早期著名领导人之一——罗亦农。她在罗亦农的影响下,前往苏联学习,在那里结识了陈伯达,并在回国后于1933年与陈伯达结婚。后来,生下一个儿子,取名陈小达。
老人说到这里,突然冒出一句:“江青害死了我的儿子!”
冯颖平未敢详问,老人也没有仔细说下去。
由于在山上冯颖平与诸有仁相处甚为融洽,下山时诸有仁邀请冯颖平到她当时所住的地方——新安江紫金滩。
在紫金滩,诸有仁打开尘封已久的照相册给冯颖平看。从那些发黄的老照片上,可以看到诸有仁与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的合影,揭开了诸有仁不平凡的身世。
诸有仁念念不忘她唯一的儿子陈小达。诸有仁说,1939年夏天,周恩来去苏联医治摔伤的胳膊,陈伯达和诸有仁托周恩来把5岁的陈小达带往苏联。
此后,诸有仁与陈伯达离异。陈伯达又结婚了,而诸有仁一直独身。
解放后,诸有仁在四川重庆工作多年,后来,又调到北京工作。
诸有仁时时怀念着儿子陈小达。儿子回国之后生活在陈伯达身边,但是也常来看望母亲诸有仁。
儿子长大成人,给了诸有仁很大的安慰。
当她得知儿子陈小达突遭不幸,如五雷轰顶。
在痛失唯一的爱子之际,她已年过半百。她格外感到孤独,就向组织上提出,要一个养女,以便能够照料她的晚年。
组织上答应了。她从四川老家的亲友中,认了一个女孩作为养女。
她花了很大的精力,把女孩的户口迁入北京,并安排了工作。这在当时是很不容易的了。
养女有了对象,诸有仁感到非常高兴。因为养女一旦成家,跟她生活在一起,那就更热闹了。
就在这个时候,大劫大难开始了。在“文革”中,诸有仁被打成“苏修潜伏特务”,受尽折磨。她的养女也“上山下乡”,和男友一起被迁往黑龙江,从此与诸有仁没有联系。诸有仁再度陷入空前的孤独之中。
后来,她离开北京,南下浙江,在新安江紫金滩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大约过于闲暇,她沉醉于往日的回忆之中。
她曾关注陈伯达的消息,毕竟她与陈伯达有过一段婚姻。久久地在报纸上见不到任何关于陈伯达的新闻,甚至不知道陈伯达是否尚在人世。
直到陈伯达作为“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16名主犯之一被押上历史的审判台,她才从报纸上见到他的照片,才从电视中见到他的模样。她仿佛有着隔世之感,因为她头脑中的陈伯达,她家老照片上的陈伯达,不是这等老气横秋。
不过,由于陈伯达再度成为“新闻人物”,人们对她这位孤老太也多了一份关注——在背后指指戳戳:“喏,她就是陈伯达第一任妻子!”
她风闻人们在背后的议论,也就越发遁世离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