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为了了解陈伯达20世纪50年代的日常生活,访问了他当时的公务员李景如。
像聊天一样,老李想到哪里就说到哪里,倒是十分逼真地勾画出陈伯达当时的形象……
李景如到陈伯达家当公务员,是领导上分配去的。刚到他那里,就遇上麻烦事——他的话很难懂。过了些日子,才算慢慢地听懂了。
刚一去,叫他“陈部长”,他很不高兴,说道:“我不作兴叫‘部长’‘首长’的。我当过教员,你以后就叫我‘陈教员’。”
虽说李景如觉得有点别扭,毕竟是陈伯达要他那么叫,也就喊“陈教员”。从此,一直叫他“陈教员”。
这位“教员”是吃特灶的。那时,陈家老小及工作人员都吃中南海乙区的大灶,但陈伯达夫妇是吃甲区特灶的。一日三餐,由李景如到甲区西楼大厅去打饭——他拎着铁饭盒去,风雨无阻。到了冬天,铁饭盒外边罩一个棉套子,以求保暖。
从迎春堂到西楼大厅特灶,大约要走半里地。从乙区到甲区,要通过岗哨。岗哨很严格,李景如虽然一日来回六次经过那里,跟哨兵很熟,但是每一回都得拿着通行证——一张像公共汽车月票大小的黄色卡片,上面贴着照片,写着姓名、工作单位、职务,盖着中共中央办公厅的大印和杨尚昆的图章。通行证每月换一次,过期无效。从乙区进甲区时要查看通行证,从甲区去乙区则不查。
特灶的菜谱总是在前一天晚上送来。最初是陈伯达亲自点菜,后来由刘叔晏点菜。日子久了,李景如知道他们的脾气,也就常常由李景如来替他们点。也有时,他们想吃什么,叮嘱他一句。他们一般中饭三个菜,晚饭三个菜,算是吃得省的。早饭一般是馒头、青菜、豆腐乳加两个煮鸡蛋。
陈伯达喜欢吃海鲜,如鱼、虾、螃蟹、海参,也吃清炖母鸡、肉丝炒米粉、青菜之类,不吃黄鳝,也不吃辣味、大蒜。有一回,李景如订了个清蒸甲鱼,陈伯达说是“王八鱼”,赶紧退掉。
陈伯达总是说,在他家看上去是为他服务,而他是为党服务,因此在他家工作也就是为党服务,是很光荣的。只有得到领导信任的人,才可能到他家服务。在陈伯达这样的“教育”下,李景如当时工作是尽心尽力的,服务非常周到——因为这是“为党服务”。
有一回,天凉了,陈伯达要出门时,想起应该加件薄毛衣,可是,一时又找不到。他说:“不找了,不找了!”看看手表,走了。
陈伯达走后,李景如找到了那件薄毛衣。他见陈伯达是徒步离家的,猜出十有八九是到毛泽东那里去了。李景如怕他着凉,便骑自行车,带着薄毛衣,前往勤政殿。
李景如按了毛泽东住处的电铃,一位工作人员出来了。
“陈伯达同志在吗?”李景如问道。
那位工作人员点点头。
李景如把毛衣交给了那位工作人员,骑车回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