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毕业后,叶宜敬又考进了国民党控制的电台,担任广播员,并在“演讲比赛”中获得了第一名。好出风头的叶宜敬踌躇满志。
后来,在抗日救亡的热潮中,她投身革命行列,来到了延安,并改名为叶群。
来到延安不久,她便在女子大学里工作。女大校长是个中外赫赫有名的人物——王明。副校长是柯庆施,教务处长是张琴秋,叶群是教务处属下的科长。
叶群身高一米六五,五官端正,不胖不瘦,皮肤很细嫩,未语先笑,性格活泼,在延安也算得上是个美人。
一天,在延安礼堂开晚会,凑巧陈伯达的座位正好挨着叶群,于是便笑嘻嘻地向叶群攀乡亲:“听说你是福建人?”
叶群微笑着点点头:“是。”
“我也是福建人,咱们是同乡。亲不亲故乡人,人不亲土还亲呢,你说是不是?”
“是的,可我参加革命时间短,水平又低,今后希望你多加帮助。”
“那没问题。”陈伯达这时趁机把小凳往叶群身边挪了挪,谦和地说,“我的水平也不高,我们互相帮助吧。”
“不敢当!”叶群抿嘴一笑,“不论在文化上,还是在理论上,你都是我的老师。今后,你要像对待学生一样,不要客气,看我有哪些不合适的地方,该说就说,该批评就批评,严师益友嘛!”
两个人越谈越靠拢。
陈伯达已有妻室,但他看到自己的同乡里居然还有一位年轻美貌的姑娘,便动心了。
自从这次见面后,他不时来到叶群窑洞里谈天说地。
……
其实,叶群的“眼界”甚高,在当时是不大会看上并未显赫的陈伯达,她看中了从苏联治病归来的抗日军政大学校长林彪。
陈伯达呢?他看上了抗日军政大学第四期的一个女学员,名叫余文菲。平常,大家都简称她为“文菲”。她原名余维法,湖北省黄安县(今红安县)人,比叶群大1岁——生于1918年,比陈伯达小14岁。
黄安,位于大别山东段的不起眼的小县,却是一个革命的摇篮。这里是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的大本营——每三个战士中,就有一个是黄安人!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将军中,黄安籍的甚多。1955年颁发军衔时,黄安籍的上将有6人:陈锡联、王建安、周纯全、郭天民、韩先楚、谢富治;黄安籍的中将有11人;黄安籍的少将有21人。1961年黄安籍晋升少将的有8人。1964年黄安籍晋升少将的有9人。也就是说,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次实行军衔制时,黄安籍的将军共55人!
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的董必武、李先念,也都是黄安人!
为此,在1952年,黄安县改名红安县——这里是一片红色的热土。
余文菲生长在黄安,从小就受到革命的熏陶。1927年1月,黄安县爆发了著名的“黄麻起义”。所谓“黄麻”,即黄安、麻城的合称。这次,是由共产党人吴光浩、戴克敏、曹学楷领导黄安、麻城两县农民举行的起义。余文菲的舅父詹才芳参加了起义。
此后,余文菲来到了武汉上学。抗日战争爆发后,正在武昌二中学习的余文菲参加了学生运动。1938年8月,她来到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借助于“老乡”董必武的介绍,前往延安。
她在抗日军政大学结束学习之后,分配在中共中央党校工作。
陈伯达看中了余文菲,开始了他的第二次恋爱。虽然余文菲觉得陈伯达年纪与她相差太大,不过,他的“文才”使她折服。尤其是《评〈中国之命运〉》的发表,陈伯达名声大噪,更是增加了他在爱情天平上的砝码。
陈伯达第二次结婚,新娘便是余文菲。这时的新郎已步入不惑之年,而新娘不过二十有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