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嗅出王实味的“异味”(1)

借助于毛泽东的指点和推荐,陈伯达的《孔子的哲学思想》《老子的哲学思想》《墨子的哲学思想》先后在延安的《解放》周刊上发表,引起了延安各界的注意。

如果说,那时延安的《解放日报》相当于解放后的《人民日报》的地位,那么《解放》周刊也就相当于1958年创刊的《红旗》杂志的地位。连陈伯达都自以为从此“有点小名”了,诚如他后来在1942年8月28日《解放日报》上《思想的反省》一文中,那样“谦虚”地写过那样:

像我们这样思想浅薄的人,居然在中国思想界上有点小名,这并不是好事。文化落后的中国,到处是思想学术待垦的荒地,而且,百年来的生活又如此丰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方法又如此锐利,任何人只要稍为努力,都可以得到一定的成就……

然而,“有点小名”的陈伯达并不真的那么谦逊。有谁稍稍冒犯他,他便要“商榷”,便要记在心中。

在延安整风时期,发生了著名的“王实味事件”。王实味当时受到密集性的批判,批判文章连篇累牍地刊登于《解放日报》,这当然有着错综复杂的种种原因,以致这位颇有才气的作家、延安中央研究院文艺研究室的特别研究员,在1947年春被以“托派分子”“国民党特务”“反党集团成员”的罪名处以死刑。

发动一场规模空前的对王实味的批判,是得到毛泽东的认可和支持的。康生起了关键性的作用,而陈伯达则是批判王实味的积极参与者之一。

王实味遭到重炮猛轰的主要原因,是他于1942年3月13日和23日,在延安《解放日报》《文艺报》副刊上,发表了总题为《野百合花》的一组杂文。

毛泽东不仅在延安整风运动中多次发表过关于批判王实味和《野百合花》的言论,而且在16年后的1958年,当《文艺报》要对丁玲、王实味等人的延安时期作品进行“再批判”时,毛泽东为编者的按语加上了这样的话:

再批判什么呢?王实味的《野百合花》,丁玲的《三八节有感》,萧军的《论同志之“爱”与“耐”》,罗烽的《还是杂文时代》,艾青的《了解作家,尊重作家》,还有别的几篇。上举各篇都发表在延安《解放日报》的文艺副刊上。主持这个副刊的,是丁玲、陈企霞。

……

这些文章是反党反人民的。1942年,抗日战争处于艰苦时期,国民党又起劲地反共反人民。丁玲、王实味等人的文章,帮助了日本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反动派。

……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许多人想读这一批“奇文”。我们把这些东西搜集起来全部重读一遍,果然有些奇处。奇就奇在以革命者的姿态写反革命的文章。鼻子灵的一眼就能识破,其他的人往往受骗。外国知道丁玲、艾青名字的人也许想要了解这件事的究竟,因此我们重新全部发表了这一批文章。

谢谢丁玲、王实味等人的劳作,毒草成了肥料,他们成了我国广大人民的教员。他们确能教育人民懂得我们的敌人是如何工作的。鼻子塞了的开通起来,天真烂漫、世事不知的青年人或老年人迅速知道了许多世事。

被毛泽东称之为“反党反人民”的《野百合花》,共分五部分:

前记

一、我们生活里缺少什么?

二、碰“碰壁”

三、“必然性”、“天塌不下来”与“小事情”

四、平均主义与等级制度

王实味说,为什么这组杂文以《野百合花》命名,这是因为:

第一,这种花是延安山野间最美丽的野花,用以献给那圣洁的影子;其次,据说这花与一般百合花同样有着鳞状球茎,吃起来味虽略带苦涩,不似一般百合花那样香甜可口,但却有更大的药用价值——未知确否。

确实,《野百合花》不像延安一般文艺作品“那样香甜可口”,而是“略带苦涩”。这“苦涩”味使一些人受不了。

王实味在文章中借用两个女青年的口,说:

延安“动不动,就说人家小资产阶级平均主义;其实,他自己倒真有点特殊主义,事事都只顾自己特殊化。对下面同志,身体好也罢,坏也罢,病也罢,死也罢,差不多漠不关心!”

“哼,到处乌鸦一般黑……”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