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爱情与婚姻(5)

市场怎样瓦解传统婚姻

但是,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这种婚姻模式终因遭到了多方面的致命打击而日趋衰落。首先,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成为社会新的价值准则,市场经济的交易原则不仅穿透社会的经济,乃至政治生活(权钱交易),而且开始渗入恋爱和婚姻生活的细节。这是真正的千年未有的大变,五四时期亦未发生。其次,志同道合爱情观再次让位于一见钟情型的神秘爱情。印度的、日本的、苏联的,各种外国的“永恒的爱情”“生死恋”被政府当作外国健康影视引进,铺天盖地而来。国产的一见钟情型小说、影视、戏曲紧随其后,“阿哥阿妹”几乎成为每一部影片必不可少的“味精”。第三,新中国成立后,社会给女性提供了越来越大的受教育权和经济的自主权,“五四”以来并未中断的男女平等观念渐渐发酵成熟,并找到了落地生根的土壤,使原来相对稳定的家庭分工出现越来越大的裂缝。与此相关,少年儿童时期的性别角色塑造也越来越弱化,女孩和男孩受一样的教育,有越来越相近的进取心、自主心,男孩也被允许表达软弱,并且被社会要求要有平等观念。

如果只有第二和第三种因素,自由恋爱很可能再度被传统婚姻吸纳,回到“五四”后至新中国成立前的情形。但是,有了第一种因素,传统婚姻不再能够吸纳自由恋爱,而是改变方向,朝着交易型婚姻演进。

市场是怎样入侵婚恋过程的呢?

第一,是解除生理神秘性。市场经济的特点是有需求必有供给,青年人有解除神秘感的需要,市场便有这种供给。但凡能满足青年对异性窥视欲望的小说、杂志、医学读物、录像带、光盘,大都能成为畅销货。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渠道越来越丰富,展示也越来越详尽。其中一些还以性教育的名义堂而皇之地进入课堂。与此同时,少年男女之间的“三八线”被解除,跳舞、拉手、冲撞不断发生,进而发展成相互探测。一旦想象的成分下降,则激情成分也就相应下降。

第二,是解除社会神秘性。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塑造了爱情的社会神秘性的,是文艺作品;而解除其社会神秘性,将冥冥之中的命运之神赶得无影无踪,直至将爱情理解为赤裸裸的性活动的,也是文艺作品。《金瓶梅》老树新花,《废都》淋漓铺陈,至20世纪90年代后期竟出现了一群以身体写作的所谓“美女作家”。这些畅销货给作家带来了丰厚的收入,打开了一个广阔的市场,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作家加入供货商行列。

第三,是破除传统婚姻观将人的社会性置于生理性之上的禁锢。竭力摆脱社会束缚,把纯生理的性活动当作人性加以张扬,极大地削弱了传统婚姻生儿育女养老送终的社会责任和功能,将男女交往变成越来越纯粹的性交往。于是,不但嫖妓、包二奶不再受到道德谴责,甚至婚姻也变成了性交易的一种方式。

第四,由于男女交往性质的变化,交往方式也发生了根本变化。与神秘爱情观相关的初恋过程被省略或大大地缩短了,恋爱过程变得越来越像寻找合意的商品、检验商品性能、谈判价格。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