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佤传奇(8)

可口的鸡肉稀饭吃饱了,香甜醉人的水酒喝够了,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的佤族人便开始“请木鼓”。

拉木鼓树十分艰辛,一般都是全寨出动,集体运送。林中没有路,就由几个年轻人用长刀披荆斩棘、开辟道路,遇到河流,便将木鼓树拉入河中,借助波浪的推动边划边拉,就是遇到再高的山,再陡的岩,他们无论怎样艰辛,都要把木鼓树拉回寨子。在过去,有时要十天半月的时间,才能将一筒木鼓树拉回到寨子。

烈日下,巫者魔巴和几个佤族长老共同引路指挥。魔巴一手拿着一只公鸡,一手拿一红毛树枝,一边领唱,一边指挥。

一长老左手抱一只红公鸡,右手不时地从挎包里抓起几把米撒向前进中的木鼓。木鼓随着很有节奏的木鼓歌声,一步一步向前移动。由于太阳太辣,又用力过重,男子们基本上都脱光了身上的衣服。

妇女姑娘们主要承担抬水、舂米、做饭、送饭的任务,有时伐木地点较远,需要几天的时间才能将木鼓拉回寨子,姑娘、妇女们就得不断地往返于伐木地与寨子,送水、送饭、补充食物,因此,她们的任务也比较繁忙艰辛。

拉木鼓有很多忌讳和要求,是佤族原始思维的表现,和对人类世界的认识。如在拉木鼓的途中,滕条拉断或是碰伤人的手脚,他们认为是木鼓神睡着了,或是木鼓神的魂离开了木鼓,就要请一老人,也有的部落需请一佤族女性长老,双脚骑在木鼓树上,点燃香火反复唱祈祷歌曲。

虽然猎人头的习俗早已废除,但佤族现在拉木鼓无论是表演性质的还是真拉木鼓,他们仍然传唱着这样古老的祭祀歌,他们说人头可不砍,但古歌不能改。

木鼓树拉回到寨门外就不拉了。

魔巴汗淋淋地坐在木鼓树上,边挥动手中的红毛树叶,边又唱起古老的歌谣,那些年轻的后生及姑娘、妇女们都穿着节日的盛装,手拉手、肩并肩围住木鼓树边舞边唱歌。

拉木鼓时,魔巴再一次向木鼓祈祷,做“打蛋转鼓”仪式,将一个鲜鸡蛋摔在木鼓一端,如鸡蛋摔破了就开始拉,如鸡蛋摔不破就不能拉,又再一次摔鸡蛋,直到鸡蛋摔破才能拉木鼓。

拉木鼓进寨,是一件大事,全寨的男女老少都参加,有时附近子的佤族男女青年也会远道而来参加拉木鼓。

因为这是他们进行社交的机会,谈情说爱的机会。过去很多佤族男女青年都是通过拉木鼓活动,找到自己的意中人。

这一天,整个寨子只听鼓声、锣声震天响,大家都以歌舞为乐,边拉边唱。从寨门外将木鼓拉到木鼓房内,虽然距离只有一百多米,却要二至三个小时,才能将木鼓拉进木鼓房内。

当天,寨里要举行隆重的木鼓安放仪式。

吃过中午饭已是十二点,热辣辣的太阳照在木鼓房上,照在拉木鼓的人们身上。木鼓刚拉到寨门口,只见四五十个佤族姑娘妇女都穿着漂亮的佤族服装,手里抱着竹筒,向拉木鼓的人敬上一筒筒水酒,几个佤族妇女用手抓一把小红米和米饭喂给木鼓,不时还塞一把按进拉木鼓人的嘴里。

跳木鼓佤语称“格老尼克洛”,即是全寨人将木鼓从寨门外拉到木鼓房旁,这天窝笼寨的人都按过去的风俗,老人们集中到组长家里吃饭,喝水酒,唱酒歌,年轻人则集中到木鼓房前,伴着象脚鼓、芷锣声,唱起欢歌。

现在,木鼓作为猎人头的祭器之野蛮、落后的习俗已不复存在了,但它作为佤族传统的民族打击乐器,仍为佤族人民所喜欢、珍视。

为了弘扬佤族文化,保存佤族木鼓这一独有民族民间乐器,开发佤山的旅游业,近几年,很多佤族村寨都制作了木鼓,先后建起了木鼓房。

读书导航